
(1).急速的樂曲節奏。《文選·傅毅<舞賦>》:“及至迴身還入,迫於急節。” 李善 注:“逼迫於曲之急節也。”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繁音急節十二徧,跳珠撼玉何鏗錚。”
(2).指聲調急促。 北周 庾信 《夜聽搗衣》詩:“秋砧調急節,亂杵變新聲。”
(3).謂急速遷移。《文選·曹植<與吳季重書>》:“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參商之闊。” 呂延濟 注:“急節,謂遷移速也。”
(4).指急速而過的時節。 唐 李白 《古風》之二二:“急節謝流水,羈心搖懸崖。”
(5).指急變的時令。 南朝 宋 顔延之 《祭屈原文》:“曰若先生,逢辰之缺,溫風怠時,飛霜急節。”《南史·袁彖傳》:“夫迅寒急節,乃見松筠之操;危機迥構,方識貞孤之風。”
(6).猶匆促;急忙。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三折:“則見他無發付氲氲惡氣,急節裡不能勾步步相隨。” 明 湯顯祖 《南柯記·偶見》:“他三回自語,一顧傾人。急節中間,難以相近。”
“急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音樂或舞蹈中急促的節奏。例如《舞賦》中“迫於急節”形容舞者隨快節奏變換動作,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繁音急節十二徧”也描述樂曲的緊湊韻律。
多用于描述聲音的緊迫感,如庾信《夜聽搗衣》中的“秋砧調急節”,以急促的搗衣聲表現秋夜氛圍。
指時間或事物的快速流逝。曹植在書信中用“曜靈急節”比喻時光飛逝,李白《古風》中“急節謝流水”也暗含時節匆匆之意。
形容氣候或季節突變。如顔延之《祭屈原文》提到“飛霜急節”,指異常寒冷的時令。
元代口語中引申為慌張匆忙的狀态,如關漢卿《玉鏡台》中“急節裡不能勾步步相隨”。
“急節”既可描述具體事物(如音樂、聲音、時節),也可表達抽象的時間流逝或行為狀态。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多與時間、音樂關聯,而口語化用法則偏向“匆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文選》注疏或相關詩詞典籍。
急節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含義是指緊急迫切的場合下,需要迅速行動的節奏或舉止。
急節的部首是心字旁和節字旁,其中心字旁拆分成心字和廣字兩個部分。
急節的總筆畫數為9畫。
急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季氏》:“孟懿子問孝,孔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忠信。死,事之以急。與其違生,忠信不得焉。’”。這裡的“事之以急”即為急節的意思。
急節(繁體字:急節)是急節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中,急節的寫法可能存在變體,商代和西周的金文中,有一種寫法為“急屰”。
1. 面對突發的危機,他立即采取了急節應對。
2. 在團隊建設中,急節是必不可少的,隻有緊密配合才能取得勝利。
急迫、節奏、迅速、行動、緊急、迫切、立即、應對、緊密
急速、緊迫、迅捷、立刻、緊張
從容、緩慢、遲緩、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