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剖殺,割剝。《書·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婦,皇天震怒。” 孔穎達 疏:“刳剔謂割剝也。”《墨子·明鬼下》:“昔者 殷王 紂 ……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楚毒無罪,刳剔孕婦,庶舊鰥寡,號咷無告也。”《魏書·蕭衍傳》:“遂使頑嚚子弟,肆行淫6*虐;狡猾羣小,縱極貪惏;剝割蒼生,肌肉略盡;刳剔黔首,骨髓俱罄。”《新唐書·韋處厚傳》:“ 李載義 數破 滄 、 鎮 兵,皆刳剔以獻, 處厚 戒之,前後完活數百千人。”
(2).削除,鏟除。 宋 陸遊 《直奉大夫陸公墓志銘》:“上官委以事,公至忘寝食寒暑,以趨事赴功。在 玉山 時,刳剔蠹弊,根原窟穴,毫髮必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刳剔漢語 快速查詢。
刳剔(kū t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雙音節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剖開挖空,常引申為殘酷殺戮或徹底清除。該詞屬于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古籍文獻中可見其具體應用。以下從權威辭書與文獻角度分層闡釋:
剖開挖空
本義指用刀具剖開物體并挖空内部,多用于描述古代祭祀或刑罰場景。
文獻依據:
《尚書·泰誓》記載商纣王暴行:“刳剔孕婦”,唐代孔穎達疏解為:“剖割剝裂,去其子也” 。
《漢語大詞典》釋義:“刳,剖開;剔,分解骨肉。合指剖挖髒器” 。
鏟除、滅絕
引申為徹底清除,含暴力色彩。
文獻依據:
《新唐書·酷吏傳》載:“(來俊臣)刳剔生靈,甚于豺虎”,此處喻指殘害百姓 。
《辭源》釋:“刳剔猶言鏟除,謂殺戮殆盡” 。
“刳”本義為剖開(《說文解字》:“刳,判也”);“剔”原指分解骨肉(《說文》:“剔,解骨也”)。二字連用強化“徹底剖解”的意象。
從具體物理動作(剖挖動物/人體)→ 抽象行為(清除異己、殘酷鎮壓)。此演變見于《漢書·刑法志》“刳剔庶民”的政論化表達 。
辭書名稱 | 釋義 |
---|---|
《漢語大詞典》 | ①剖殺;割剝。②鏟除;消滅。 |
《古代漢語詞典》 | 剖開挖空;比喻殘酷殺戮。 |
《重編國語辭典》 | 剖解剔除。 |
“刳剔孕婦”成為後世批判暴政的典故,如明代《綱鑒易知錄》評纣王“刳剔以窮民之命” 。
“刳剔生靈”反映史家對酷吏政治的批判,凸顯詞義中的道德貶斥色彩。
“刳剔”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ū tī,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剖殺、割剝
指古代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特指剖開孕婦腹部取出胎兒的行為。例如《書經·泰誓上》記載:“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描述商纣王暴行。該詞在《墨子·明鬼下》中也被引用,強調其血腥性。
削除、鏟除
引申為徹底清除弊端或腐壞事物。如宋代陸遊《直奉大夫陸公墓志銘》提到“刳剔蠹弊”,指根除積弊。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墨子》《書經》等古籍,或查字典等工具書。
擺置别異璧立冰輪常筭姹女稱力吃裡扒外重影除宮擋寒導演墊付地面灌溉董勸冬天裡的春天糞除封關逢集風師佛郎嵌附聲吠影剛犷官柳龜龍麟鳳花朶鹄鼎夾帶畿臯激厲禁脔婿九行八業爵台開誠相見客邦蠟燭珠練行轹釜亂墜天花路祭貌合神離毛遂堕井懞掙排窠鞘靶兒敲開闆壁說亮話戎禦柔腸沙堁攝氏世婦士子朔塞碎錦通照頽殘托腔晚節黃花文人畫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