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庖犧氏 ”。
“庖犧”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字面含義與曆史引申義綜合理解:
“庖犧”由“庖”(廚房、宰殺)和“犧”(祭祀用的牲畜)組成,最初指古代宮廷中負責宰殺祭祀牲畜的職務。這一職能在《說文解字序》等文獻中被提及,強調其與祭祀活動的關聯。
在曆史文獻中,“庖犧”更多作為伏羲氏的别稱出現,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人文始祖:
身份與貢獻
傳說中,伏羲氏(即庖犧)是“三皇”之一,教民漁獵畜牧、創制八卦、發明書契。其名號來源于“養犧牲以充庖廚”的典故(《帝王世紀輯存》),因推動畜牧發展而得名。
文獻記載
如《文心雕龍·原道》提到“庖犧畫其始”,指伏羲始創八卦;《史記》等古籍中亦将“庖犧”與“伏羲”互通使用。
兩種含義存在邏輯關聯:伏羲氏因推動畜牧和祭祀改革,使“庖犧”從具體職務演變為對其功績的尊稱。後世多采用引申義,指代這位人文始祖。
《庖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古代祭祀時屠宰牛羊的場所,也可以指行祭祀之事。它常用于描述古代的宗教儀式和獻祭活動。
庖犧的部首是廣字底,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庖”字的部首是廣字底,有6畫,“犧”字的部首是牛字頭,有5畫。
庖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禮》,其中描述了國家的儀式和祭祀制度。根據文獻記載,庖犧是指在祭祀儀式中宰殺牛羊的地方。庖犧是古代社會在宗教儀式和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于繁體字的表示方式,根據傳統的繁體字形式,“庖”字的繁體為「庖」,而“犧”字的繁體為「犧」。
根據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庖”字的寫法在《說文解字》中描述為“庀旁,辟省偏旁,音轟,從床呆聲”。而“犧”字的寫法則描述為“牛字頭,音奚,從牛翹,矢從牛!」。
1. 祭祀儀式上,庖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2. 古代的公宴活動中,庖犧的場景常常出現在宴會的主廚房間。
組詞: 祭廟庖犧、庖羞犧牲、庖屠
近義詞: 屠宰、屠殺
反義詞: 祭祀、祭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