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丁中的意思、丁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丁中的解釋

古代課稅,征徭役,以年齡分為黃、小、中、丁、老五類。丁中為其中主要兩類。此制始于 北齊 。曆代疊有變更。《舊唐書·楊炎傳》:“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文獻通考·戶口一》:“其應入役者,共計本戶丁中用為等級,不得以折生蠲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丁中(dīng zhōng)是古代戶籍制度中對特定年齡階段男子的稱謂,特指16歲至60歲之間承擔賦役的成年男性。該詞源于唐代的“黃小中丁老”年齡分段法,其中“丁”指成年男子,“中”則指介于“小”(幼年)與“老”(老年)之間的年齡段。具體釋義如下:

釋義與曆史背景

  1. 年齡範圍

    唐代戶籍制度将男性分為五等:

    • 黃:3歲以下幼童
    • 小:4至15歲
    • 中:16至20歲(亦稱“中男”)
    • 丁:21至59歲(亦稱“丁男”)
    • 老:60歲以上

      其中“丁中”合并指代16歲至60歲的服役主體人群,涵蓋“中男”與“丁男”兩階段。

  2. 賦役義務

    “丁中”是承擔國家賦稅(如租庸調)與徭役(如兵役、勞役)的核心群體。例如《新唐書·食貨志》載:“凡丁,歲役二旬”,明确其義務。

  3. 制度演變

    宋代以後,“丁中”一詞逐漸被“丁”取代,但年齡分段标準曆代略有調整。如明代将16歲稱“成丁”,60歲“免役”,延續了唐代框架的核心邏輯。


語源與權威參考


按語

“丁中”作為曆史術語,反映了古代社會以年齡分層管理勞動力的制度設計。其概念需置于“租庸調制”“均田制”等經濟制度背景下理解,凸顯古代戶籍制度對人口控制的精細化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丁中”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中用于征派賦役的年齡分類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基本定義
    丁中制将編戶人口按年齡劃分為五類:黃(幼年)、小(少年)、中(青年)、丁(壯年)、老(老年)。其中“丁”和“中”是承擔賦役的主要群體。

    • 丁:又稱“正丁”“丁男”,指達到服役年齡的男子(部分朝代包括“丁女”),需承擔全額賦役。
    • 中:又稱“半丁”“次丁”,指年齡低于丁的青年,承擔部分賦役。
  2. 曆史起源與演變
    該制度始于北齊,後代如隋唐、宋元等均有調整。例如唐代規定“丁”為21-59歲,“中”為16-20歲;不同朝代對年齡劃分和賦役比例的規定存在差異。

  3. 作用與意義
    丁中制是古代國家稅收和徭役分配的核心依據,通過年齡分層實現賦役的合理化。唐代楊炎推行的“兩稅法”後,逐漸轉向以財産為征稅标準,丁中制隨之衰落。

  4. 其他含義補充
    現代語境中,“丁中”偶被用于描述“正中位置”(如“桌子丁中”),但此用法非曆史主流,且權威性較低。

如需具體朝代的年齡劃分标準或法律關聯,可進一步查閱《舊唐書》《文獻通考》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不大對頭捕捉蒼皤車側郭門串花街垂念炊事員徂沒麤疏打花鼓待養當場出丑狄隸低溫婀娜飯飶返老歸童告罄割碜箇能古德含憤換變渾個胡天胡地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僭先靜點寖弱九陔朘盜藍圖遼天鶴論課面革憫護木版圖漚泡乞兒暴富輕暑清蘌淭挐善谏砂眼折辯慎默審慎行事十二辰屬刷煉樞極死灰複然搜根剔齒所持鐵離吐圖碨抰問事簾卧痾窩坨兒五彩缤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