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旒的意思、蔽旒的详细解释
蔽旒的解释
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明 李东阳 《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状貌不达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国纪,义存天常。”
词语分解
- 蔽的解释 蔽 ì 遮,挡:蔽野。遮蔽。掩蔽。 隐藏:蔽匿。隐蔽。 欺骗,隐瞒:蒙蔽。蔽美扬恶。 概括:一言以蔽之。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旒的解释 旒 ú 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 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笔画数:; 部首:方;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蔽旒”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比喻及历史语境三个层面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构成与发音
- 发音:bì liú()。
- 字义分解:
- 蔽:意为“遮蔽、掩盖”;
- 旒:原指古代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饰物,如《孔子家语》提到“冕而前旒,所以蔽明”,象征帝王不苛察细枝末节。
二、核心含义解析
-
字面意义:
指用手或饰物遮挡冠冕的旒,如遮蔽视线或身份标识。例如帝王冠冕的旒既有装饰作用,也暗含“不察察为明”的治国理念。
-
比喻意义:
引申为掩饰身份或才能的行为。例如故意隐藏才华(如“贤者蔽旒以待时”),或隐瞒真实地位以低调处事。
-
历史语境中的特殊指代:
在明代文献中,“蔽旒”曾被用来代指皇帝面前或帝王视线所及之处,如李东阳《吊颜鲁公词》中的用法。
三、用法与语境
- 语言色彩:中性词,但可能隐含贬义(如刻意伪装)。
- 适用场景: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表达,常见于历史、文学类文本。例如:“他虽才华横溢,却常蔽旒以避锋芒。”
四、相关拓展
- 近义词:韬光养晦、深藏若虚。
- 反义词:锋芒毕露、恃才傲物。
- 文化背景:古代帝王冠冕的设计(如“十二旒”)不仅是权力象征,也体现“垂旒蔽明”的政治哲学。
如需更全面的历史用例或语义演变,可查阅《孔子家语》及明代文人文集。
网络扩展解释二
蔽旒 (bì líu) 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蔽,意为掩盖、遮蔽;旒,指古代帽子上所佩戴的垂饰。蔽旒一词源于古代,用以形容某种遮盖物或者掩护的装饰物。
蔽的构造是由"艹"和"畐"两个部首组成的,艹是一个象征植物的部首,畐则表示一种又一种纵横交错的线条。旒的构造是由"方"和"鬯"两个部首组成的,方表示正方形,鬯表示祭祀时所用的酒器。蔽旒的总体构造可以看作是两个部首的组合。
在繁体字中,蔽旒的字形没有变化,仍然是"蔽旒"两个字的组合。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蔽旒是以象形为主的,字形和现代汉字有一定差别。
例如,我们可以用蔽旒这个词造两个例句来解释它的含义:
1. 雨点蔽旒,挡住了我们的视线。
2. 他的帽子上佩戴着一枚美丽的蔽旒。
关于蔽旒的组词,可以拆分为蔽和旒两个字,可以和其他词汇组合使用,形成新的词语。例如:蔽雨旒、蔽日旒等。
近义词方面,可以用遮蔽、掩蔽来代替蔽旒。反义词方面,可以用敞开、暴露等词语与蔽旒相对。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