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菖蒲節的意思、菖蒲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菖蒲節的解釋

指端午節。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子固類元章》:“庚申歲,客輦下,會菖蒲節,餘偕一時好事者邀 子固 ,各攜所藏,買舟湖上,相與評賞。” 宋 楊萬裡 《初夏即事十二解》詩:“藏卻柿紅纓掃子,菖蒲節裡放風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菖蒲節,又稱“端午”“端陽節”“重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重要别稱之一,特指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其名稱及内涵主要源于端午節中懸挂菖蒲、艾草以驅邪避疫的古老習俗。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并結合民俗文化進行詳細解釋:

一、名稱溯源與字義

二、民俗内涵與象征

  1. 驅邪避疫(核心功能):
    • 古人認為農曆五月(俗稱“毒月”“惡月”)是濕熱瘴疠之氣盛行、毒蟲病菌活躍的時期,五月初五更是“惡日”。菖蒲因其獨特的香氣和劍形葉片,被視為驅除“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禳解疫病的“靈草”“神劍”。
    • 習俗:将菖蒲葉與艾草紮成束(稱“蒲劍”“艾虎”),懸挂于門楣、窗戶或佩戴身上,用以淨化空氣、驅趕邪祟、保佑家宅平安。此俗在《荊楚歲時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來源:宗懔《荊楚歲時記》)。
  2. 祈福納祥(延伸寓意):
    • 菖蒲因其四季常青、形态挺拔,也被賦予堅韌不拔、品格高潔的象征意義。懸挂菖蒲不僅為驅邪,也寄托了人們對健康長壽、家宅安甯、子孫賢德的美好祈願。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關聯

四、總結

“菖蒲節”作為端午節的别稱,生動體現了該節日以懸挂菖蒲艾草為核心驅邪避疫習俗的文化特征。它根植于中國古代的時令觀念、醫藥知識和鬼神信仰,以菖蒲這一具體植物為載體,承載了古人應對自然變化、祈求平安健康的智慧,并逐漸融入紀念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符號之一。其名稱本身即是對節日核心民俗事象的高度概括。

網絡擴展解釋

菖蒲節是端午節的别稱,其名稱與古代驅邪習俗及菖蒲的物候特征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菖蒲節即端午節,因古人在該節日懸挂菖蒲驅邪而得名。這一别稱多見于宋代文獻,如周密《齊東野語》和楊萬裡的詩句中均有記載。

  2. 名稱由來
    古代北方人認為“重午”(農曆五月初五)是“五毒盡出”的禁忌日,故在門楣懸挂菖蒲、艾葉等植物以驅避邪祟。因菖蒲具有香氣且花期臨近端午,逐漸成為節日标志,衍生出“菖蒲節”之稱。

  3. 習俗關聯
    懸挂菖蒲的習俗南北通行,後與賽龍舟、食粽子等共同構成端午節文化内涵。宋代文人常借此節聚會賞玩,如周密記載的湖上評賞書畫活動。

  4. 文化延伸
    部分資料提到“慶祝豐收”的釋義(如),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其他節日混淆。主流觀點仍以驅邪避毒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端午節别稱的完整曆史演變,可參考《齊東野語》等古籍或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頒行抱娃娃兵貴先聲并吞薄伐吹胡子瞪眼簇蠶大吵大鬧鬥胸杜漸防微殰殈發鬈風風勢福蔭官常貫索城鬼魔歸塗好惡不同黑翠橫廣華轍诙谲豭狗驚鄂矜矜業業雞日開發銀行勘正恪順離離亮亮領意柳鑵旄牛密畫木讷盤倉跑洋河遣将峤南躣躣汝爾如山壓卵桑根蛇三犁梢芟盛氣臨人時若孀雌水忏肆怒司聲松阿忝官帖例吞聲飲泣望文生義微醺相濡以沫攜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