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困厄 ”。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八》:“ 林 ( 杜林 )嘗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獨寶愛之。每遭困阨,自以不能濟於衆也,猶握把此經,獨歎息曰:‘古文之學将絶於此邪?’”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蓋士方窮時,困阨閭裡。” 清 唐甄 《潛書·思憤》:“古之人沮抑志奮,困阨學成。” 葉聖陶 《倪煥之》二二:“他已經知道民族困阨的症結。”
“困阨”是“困厄”的異體寫法,兩者發音和含義完全相同,均讀作kùn è,表示陷入困境、遭遇困苦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在生活、工作或學習中遭遇難以擺脫的艱難處境,可能涉及物質匮乏、精神壓力或外部環境的重重阻礙。例如:經濟拮據、疾病纏身、事業受挫等均可稱為“困厄”。
具體表現
文學與曆史用例
古典文獻中常見該詞,例如《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提到“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慨然以尊齋相借”,生動展現了人物處于窘迫境地時受助的情景。
注意事項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演變或具體語境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困阨》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處于困境或困擾之中,無法擺脫困局的狀态。
《困阨》的拆分部首是“囗”和“阝”,它們分别是圍和部的意思。整個成語一共有12個筆畫。
《困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史記·平津侯列傳》。在繁體字中,困的部首被替換為了「囗」,阨的部首也相應替換為了「門」,形成了「困閼」。
在古代漢字中,困的寫法是「囗」+「囚」,阨的寫法是「覀」+「門」或「㔾」+「門」。
他因貧困而困阨在生活的困境中。
困厄、困境、困苦、阨門
困境、窘境、陷阱、困惑
解困、脫困、擺脫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