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鬧蛾的意思、鬧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鬧蛾的解釋

古代一種頭飾。剪絲綢或烏金紙為花或草蟲之形。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自歲莫正旦,鹹頭戴鬧蛾,乃烏金紙裁成,畫顔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 清 王夫之 《雜物贊·活的兒》:“以烏金紙剪為蛺蝶,朱粉點染,以小銅絲纏綴針上,旁施柏葉。迎春,元日,冶遊者插之巾帽, 宋 柳永 詞所謂‘鬧蛾兒’也,或亦謂之‘鬧嚷嚷’。” 清 陳維崧 《望江南·歲暮雜憶》詞之一:“人鬭 南唐 金葉子,街飛 北宋 鬧蛾兒。”參見“ 鬧鵝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鬧蛾”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作為古代頭飾(主要含義)

  1. 形制與材質
    指中國古代女性佩戴的一種裝飾物,通常用絲綢或烏金紙剪裁成花朵、草蟲(如蝴蝶、蛾子)形狀,并繪制須子、翅紋等細節。
  2. 使用場景
    多見于元宵節、春節等節慶,常與“雪柳”“春幡”等頭飾搭配,體現節日氛圍。例如明代文獻記載,女性在元旦時會佩戴烏金紙制成的鬧蛾,或點綴草蟲、蝴蝶造型。

二、作為成語(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鬧蛾”可比喻“對瑣事過度焦慮”,由“鬧”(煩擾)和“蛾”(趨光撲火的習性)組合引申而來。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地域性或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酌中志》《雜物贊》等古籍原文(參考、5)。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鬧蛾

《鬧蛾》是一個形容詞詞語,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無法專注、注意力不集中、心煩意亂等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鬧蛾》的拆分部首是“蛾”字的“蟲”部,其拼音為“chóng”。整個詞語共有9個筆畫。

來源

《鬧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故事中的白蛾。相傳,白蛾是一個化身為蛾的女子,她在人間為愛舞蹈,但因為感情不順,導緻她心思不定、傾向分散,無法專注在舞蹈上。所以,後來,“鬧蛾”成為了形容心神不甯、無法專注的詞語。

繁體

《鬧蛾》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鬧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鬧蛾》一詞的寫法可能是《鬧蛾》或其他類似的形式。

例句

1.他因為經濟問題心思鬧蛾,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

2.我的思緒在鬧蛾,無法靜下心來學習。

組詞

鬧蛾可以組成的相關詞語有:鬧心、鬧騰、鬧情緒。

近義詞

與鬧蛾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心猿意馬、浮躁、心思不定。

反義詞

與鬧蛾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專心緻志、集中注意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