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鬧蛾的意思、鬧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鬧蛾的解釋

古代一種頭飾。剪絲綢或烏金紙為花或草蟲之形。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自歲莫正旦,鹹頭戴鬧蛾,乃烏金紙裁成,畫顔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 清 王夫之 《雜物贊·活的兒》:“以烏金紙剪為蛺蝶,朱粉點染,以小銅絲纏綴針上,旁施柏葉。迎春,元日,冶遊者插之巾帽, 宋 柳永 詞所謂‘鬧蛾兒’也,或亦謂之‘鬧嚷嚷’。” 清 陳維崧 《望江南·歲暮雜憶》詞之一:“人鬭 南唐 金葉子,街飛 北宋 鬧蛾兒。”參見“ 鬧鵝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鬧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名詞,指古代元宵節期間女性佩戴的一種蛾形頭飾,常以金銀絲、綢緞或彩紙制成,兼具裝飾性與節慶象征意義。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本義與形制

“鬧蛾”亦稱“鬧鵝”“鬧嚷嚷”,特指仿照飛蛾形态制作的節日頭飾。其工藝以金銀絲編織為骨架,綴以綢緞、羽毛或彩繪紙片,部分鑲嵌珍珠、琉璃等飾物,造型精巧靈動。因佩戴時隨步履顫動如蛾舞,故得“鬧”之名(《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二、佩戴習俗與文化象征

此飾物盛行于唐宋至明清時期,是元宵節“鬧元宵”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将其插于發髻或貼在額間,寓意祈求吉祥、驅避災邪。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印證其作為節令标志性飾物的地位(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文學意象與民俗關聯

“鬧蛾”頻繁出現在古典詩詞中,成為元宵盛景的典型意象。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即以“蛾兒”(鬧蛾)烘托節日氛圍。其流行與古代“撲燈蛾”民俗相關——元宵夜百姓提燈出遊,飛蛾趨光而聚,被視為熱鬧吉兆,頭飾造型由此衍生(上海古籍出版社《元宵節俗研究》)。

四、現代傳承與演變

當代傳統工藝複興運動中,“鬧蛾”作為非遺元素重現于部分地方節慶。例如江蘇南通地區的“仿生絹花”技藝仍保留其制作工藝,但佩戴習俗已逐漸融入舞蹈道具、文創設計等新載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鬧蛾”詞條釋義
  2. 周密《武林舊事·卷二·元夕》,中華書局,2007年
  3. 辛棄疾《稼軒長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4. 蕭放《元宵節俗的曆史變遷與當代意義》,《節日研究》,2010年
  5.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傳統美術項目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鬧蛾”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作為古代頭飾(主要含義)

  1. 形制與材質
    指中國古代女性佩戴的一種裝飾物,通常用絲綢或烏金紙剪裁成花朵、草蟲(如蝴蝶、蛾子)形狀,并繪制須子、翅紋等細節。
  2. 使用場景
    多見于元宵節、春節等節慶,常與“雪柳”“春幡”等頭飾搭配,體現節日氛圍。例如明代文獻記載,女性在元旦時會佩戴烏金紙制成的鬧蛾,或點綴草蟲、蝴蝶造型。

二、作為成語(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鬧蛾”可比喻“對瑣事過度焦慮”,由“鬧”(煩擾)和“蛾”(趨光撲火的習性)組合引申而來。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地域性或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酌中志》《雜物贊》等古籍原文(參考、5)。

别人正在浏覽...

闆直保宮北路背字兒窆器簸蕩不甯奈敕勒怆怳電台獨說二葷鋪繁榮昌盛法顯發作阜老敷求幹霄公孫孤耿化合绛節驕汰狡僞嫁取雞豚之息苦節來派過節廉隘臨睨理思陸九淵路絕落來毛細管馬提燈盟書派合呸呸氣岸悭囊潛總洽友契弟阙殘阙亡趨時奉勢日短心長恕貸泝泝傥傥绨繡媮末晚甲晚英帷宮惟日不足下祿忀徉谿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