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散。 唐 骆宾王 《与亲情书》:“风壤一殊,山河万里,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 宋 苏舜钦 《送闵永言赴彭门》诗:“一旦又睽索,千里成阔疎。”
“睽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睽索”意为离散、相隔遥远,多用于描述人与人因地理或时间阻隔而难以相见的状态。例如宋代苏舜钦诗句“一旦又睽索,千里成阔疎”,便以“睽索”表达离别后的疏远感。
唐代骆宾王在《与亲情书》中写道:“风壤一殊,山河万里,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通过“睽索”抒发与亲人长期分离的无奈。
该词多用于古典诗文或书面表达,形容因客观条件(如战乱、迁徙)或主观因素(如情感疏离)导致的隔阂,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部分资料将“睽索”解释为成语,强调“无法相见”的意境,但需注意其实际用例更偏向“离散”的客观状态,而非主动寻找(“索”的常见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注解。
睽索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思索、探索。指的是通过思考和寻找,寻求答案或解决问题。
睽是由目部和危部组成,目部在左边,危部在右边。它的总笔画数为13。
索是由糸部和乂部组成,糸部在上面,乂部在下面。它的总笔画数为10。
睽索最早出现在《诗经·王风·睽》一篇中,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在这篇诗中,睽索用来形容人们思索、探求智慧和真理的行为。
睽索的繁体字为闚索。
在古时候,睽的写法可能会有变化。有些古代文献中,睽的上半部分像目字,下半部分像手字,整体形状像“手接住目”。而索的写法也有变化,有的文献中,索的糸部像网,乂部像一个人在网上寻找东西。
1. 他在没找到答案之前一直在睽索着。
2.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一番睽索才能得出结论。
睽情、睽言、索取、索性、琢索、索答
思索、探索、寻求、追寻、追求
得出、找到、明了、清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