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相處平安,沒有矛盾。《楚辭·離騷》:“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王逸 注:“言何所有圜鑿受方枘而能合者?誰有異道而相安耶?言忠佞不相為謀也。” 宋 蘇轼 《省試策問》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員,吏千四百員,民以少紓,而上下相安,無刻核之怨。”《紅樓夢》第一二○回:“ 寳釵 又将大義的話説了一遍,大家各自相安。” 郭沫若 《蒐苗的檢閱》:“譬如 魯迅 先生曾把這個口號(指民族革命戰争的大衆文學)作為‘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一發展’,要把它作為總口號,而把‘國防文學’作為分口號;在總與分之間求相安,這是一種排解法。”
“相安”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ng ān,基本含義指雙方或多方相處平安、沒有矛盾,強調和諧共處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東周列國志》等文獻來源。
相安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雙方或多方在某種環境下和平共處,沒有沖突或争端的狀态。
相(目旁,每字五筆)+ 安(宀冖,每字八筆)。
相安一詞最早來源于《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這裡的“寡民”即指國家的人口稀少,而“相安”則指國家的人民相互和平共處,沒有内亂和戰争。
相安的繁體寫法為「相安」。
在古代寫法中,相安的字形稍有不同,「相」字的右邊多加了一個「木」字旁,即「相」字的寫法為「相」+「木」,而「安」字則保持不變。
1. 在這個和諧的社會中,各族人民相安無事,宗教、語言和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2. 雖然意見不同,但我們仍能夠相安無事地進行讨論和合作。
3. 天下太平安定,百姓相安無事。
相安無事、相安無事是福、相安無事是福相親、附庸風雅相安無事。
和諧、安定、甯靜、友善
相争、沖突、對抗、紛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