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 解池 出産的鹽。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五:“舊制 河南 、 河北 、 曹濮 以西、 秦 鳳 以東,皆食 解 鹽。”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三·食鹽》﹝集解﹞引 蘇頌 曰:“大鹽生 河東 池澤,粗于末鹽,即今 解 鹽也。”
“解鹽”是古代對山西解池(今運城鹽湖)所産食鹽的專稱,具有地理标志屬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與定義
解鹽特指山西解池(又稱河東鹽池)出産的鹽,因産地得名。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均以解鹽為主要食鹽來源。
曆史地位
解池是中國古代重要鹽産地之一,其鹽以顆粒粗大、品質優良著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解鹽的藥用價值,稱其為“大鹽”,并指出其粗于末鹽(細鹽)。
化學性質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NaCl),解鹽作為天然鹽的一種,可能含有少量礦物質,但具體成分需結合現代分析。
文化延伸
古代文獻中,“鹽”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世說新語》以“撒鹽空中”喻雪,而解鹽作為特定産地的鹽,則體現了古代鹽業經濟的地域性特征。
提示:若需了解解鹽的現代産業狀況,建議查閱運城鹽湖相關最新資料。
解鹽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主要有以下含義:
1. 解鹽可以指鹽的結晶體。在科學實驗中,當溶液中的鹽分逐漸濃縮,溶液中的鹽就會結晶形成解鹽。
2. 解鹽還可以指去除食物中的鹽分,使其風味更加輕淡。
3. 在中醫藥中,解鹽是指通過一些藥物的配合應用,促進尿液排出,從而達到體内鹽分的消除。
解鹽的拆分部首是言和皿,總共有12個筆畫。
解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焉明而鹹者,天矣。萬物皆飲鹹而生者鹽也。”意為天地光明,其中萬物飲之而生,是指鹽。因此,解鹽就是從鹽中理解得出來的。
解鹽在繁體中寫作「解鹽」。
古時候,解鹽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總體上和現代漢字形式相似。
1. 烹饪時適量解鹽,能使菜肴味道更加鮮美。
2. 中藥中的解鹽功效可以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鹽分,維持體内的平衡。
解鹽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一些常見的詞語,如:解毒、解渴、解熱、化鹽等。
解鹽的近義詞包括:化鹽、去鹽。
解鹽的反義詞可以沒有一個明确的對立詞。但是在不同語境下,可以有解鹽的相反概念,如:添加鹽分、鹹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