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兵的意思、祠兵的詳細解釋
祠兵的解釋
古代兵将出戰,陳于近郊,殺牲飨士卒,謂之“祠兵”。《公羊傳·莊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也。” 何休 注:“禮,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於近郊,陳兵習戰,殺牲饗士卒。” 王闿運 《丁文誠诔》:“曾選士於 衡 湘 ,截 粵 餉以祠兵。”一說,祠兵即治兵。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隸拾遺》“ 泰山 都尉 孔宙 碑”:“第六行‘□□祠兵,遺畔未甯’,祠兵,即治兵也。《左氏春秋·莊八年》甲午,治兵,《公羊》作‘祠兵’, 宙 傳《嚴氏春秋》,故書此碑者,亦從《公羊》作‘祠兵’也。”
詞語分解
- 祠的解釋 祠 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廟。宗祠。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詞)。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網絡擴展解釋
“祠兵”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來源:
-
傳統軍事儀式
根據《公羊傳·莊公八年》記載,祠兵指古代軍隊出征前在郊外陳列兵器、殺牲祭祀并犒勞士卒的儀式。這一過程包含兩個階段:
- 出征時稱“祠兵”,意為通過祭祀強化軍隊凝聚力;
- 歸來時稱“振旅”,即整頓軍隊以示戰事結束。
-
語義争議
學術界對“祠兵”有兩種解讀:
- 祭祀說:何休注解認為與祭祀相關,強調“兵不徒使”的禮制;
- 治兵說:清代王念孫考證認為“祠兵”即“治兵”,指戰前訓練軍隊,屬于文字通假現象。
-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引申為“無實際作用的武裝力量”,用于比喻徒有形式而無實質能力的團隊。但此用法未見于古代文獻,可能是基于原詞中“祭祀器具”意象的再創造。
文獻佐證:該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軍事記載,漢代碑刻《孔宙碑》也沿用《公羊傳》寫法,說明其作為軍事術語的長期沿用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祠兵》是一個漢字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它的拆分部首為 "祀" 和 "兵",筆畫總數為12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儀式,特指祭祀時出現的兵器。
在繁體字中, "祠兵" 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 "祠兵" 是一個較為常見的詞彙,其古代寫法相對較為規範。根據古籍記載, "祠兵" 的古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差異。
以下是一個使用 "祠兵" 作為例句的句子:
祖先的祠堂裡供奉着祠兵,以示對戰争英勇士兵的敬仰。
與 "祠兵" 相關的組詞可能有:"祠堂"、"戰争"、"英勇士兵"等。
類似意義的詞彙可能包括:"祭兵"、"祭戰"等。
而與 "祠兵" 相反的詞彙可能不太常見,因為 "祠兵" 特指祭祀儀式中的兵器,很少有相反意思的詞彙。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