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鬥書的意思、科鬥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鬥書的解釋

科鬥文字。《西京雜記》卷四:“ 滕公 使士卒掘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槨, 滕公 以燭照之,有銘焉,乃以水洗寫其文,文字皆古異,左右莫能知,以問 叔孫通 , 通 曰科鬥書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 魯恭王 得 孔子 宅書,不知有古文,謂之科鬥書,蓋因科鬥之名,遂效其形耳。” 唐 谷神子 《博異志·敬元穎》:“其鏡背有二十八字,皆科鬥書。” 宋 陸遊 《作盆池養科鬥數十戲作》詩:“未聽兩部鼓吹樂,且看一編科鬥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鬥書是中國古代篆書體系中一種特殊的書寫形态,其名稱源于字形特征。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科鬥書又稱"蝌蚪文",因筆畫起筆粗重、收筆纖細,形似蝌蚪而得名。這種字體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在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形成完整體系,後經秦代篆書演變逐漸式微。

名稱構成方面,《說文解字》指出"科"通"蝌","鬥"通"蚪",二字組合既描述其筆畫特征,又暗含對自然生物的形态模仿。該字體在漢代仍見使用,《後漢書·盧植傳》記載當時學者"頗識古文,得科鬥書《尚書》",可見其作為古籍載體的重要地位。

現代文字學研究顯示,科鬥書具有三大特征:一為曲線筆畫的流動性,二為點畫結構的象形性,三為空間布局的對稱性。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通過甲骨文與青銅銘文對比,證實其與籀文存在演變遞承關系。現存最完整的科鬥書遺存為晉代汲冢出土的竹簡,收錄于《汲冢周書》的原始抄本中。

網絡擴展解釋

科鬥書(又稱“科鬥文”“科鬥篆”)是中國古代文字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名稱與書寫特點、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為綜合解釋:

1.基本定義

科鬥書是周代至漢晉時期使用的古文字,屬于篆字的手寫體變體。其名稱源于字形特征:起筆粗重、收筆纖細,狀似蝌蚪(“科鬥”即蝌蚪的古稱)。

2.書寫特點與技術成因

3.曆史記載與文獻佐證

4.與其他古文字的關系

5.學術争議與演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字形對比,可參考《尚書贊》《西京雜記》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二山川白雲蒼狗保護接地北人碑頭逼壤步騎涔淫出頭人佽恤帝母東汜惡嫌蜂湧風喻臯渚胳肢邯鄲虱畫衣秔禾精魅竟至進退維亟九頭紀季友伯兄浚恒聚沙坑井裂裳衣瘡臨事而懼魯道路福論谕露桡緑虵茅菅昧私面巾面妝明瑟内姻甯可信其有牛奶杮骈逼豈樂湫底栖音緌緌射蛟神變屍骸霜佩說得起髓餅填充跳跳舞舞庭壼萎絶萎腇夏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