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烏鴉之屬。《周禮·夏官·羅氏》:“羅氏掌羅烏鳥。” 鄭玄 注:“烏謂卑居鵲之屬。” 賈公彥 疏:“卑居雅烏雲鵲者,即山鵲卑居之類。” 唐 李郢 《寒食野望》詩:“烏鳥亂啼人未遠,野風吹散白棠梨。” 宋 範成大 《四時田園雜興》詩之二四:“烏鳥投林過客稀,前山煙暝到柴扉。”
(2).古稱烏鳥反哺,因以喻孝親之人子。 晉 傅鹹 《申懷賦》:“盡烏鳥之至情,竭歡敬於膝下。” 唐 孟浩然 《送王五昆季省觐》詩:“斜日催烏鳥,清江照綵衣。” 明 張居正 《謝準假歸葬疏》:“顧臣昔者急切求歸,祇欲遂烏鳥思親之念。”
“烏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烏鳥原指烏鴉及其同類鳥類,常見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例如《周禮·夏官·羅氏》記載“羅氏掌羅烏鳥”,鄭玄注“烏謂卑居鵲之屬”。唐代李郢《寒食野望》中“烏鳥亂啼人未遠”也以此描述烏鴉啼鳴的場景。
文學意象
在古詩詞中,烏鳥常與孤寂、蕭瑟的意境關聯。如宋代範成大詩句“烏鳥投林過客稀”,借烏鳥歸巢反襯行人稀少、暮色蒼茫的景象。
典故來源
源自“烏鳥反哺”的傳說,即烏鴉長大後反哺母鳥,古人以此喻指子女對父母的孝心。晉代傅鹹《申懷賦》中“盡烏鳥之至情”即用此意。
文化應用
該含義常見于表達孝親的語境。例如唐代孟浩然詩句“斜日催烏鳥,清江照綵衣”,以烏鳥反哺暗喻遊子歸家盡孝;明代張居正《謝準假歸葬疏》中“烏鳥思親”亦直接引用此典。
烏鳥既可指代烏鴉類鳥類(多用于古文與詩詞),更因“反哺”特性成為孝道的象征。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含義。
烏鳥(wū niǎo)是指黑色的鳥類。烏鳥是由“烏”和“鳥”兩個字組成的詞語,表達了鳥的顔色為黑色。
烏鳥的拆分部首是鳥字的“鳥”,其代表鳥類相關的字義;烏字的部首是口,意為口中漆黑。
烏鳥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烏字的筆畫數為6畫,鳥字的筆畫數為5畫。
烏鳥在古代漢語中出現的時間很早,源自于《易經》内的《系辭上篇·繁露》:“萃之卦,象以烏鳥。”烏鳥在這裡表示黑色的鳥類,也象征着卦象中的意義。
烏鳥的繁體字形為「烏鳥」。
在古代,烏鳥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以《康熙字典》為例,烏字的古代寫法為「於」,表示烏黑的顔色;而鳥字的古代寫法則為「鳥」。
1. 烏鳥飛過,留下一道美麗的身影。
2. 晨曦之下,烏鳥在樹枝間跳躍。
3. 風中傳來烏鳥的鳴唱聲,清脆而動聽。
組詞:烏黑、鳥兒、飛鳥、喜鵲。
近義詞:黑鳥、烏黑的鳥。
反義詞:白鳥、彩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