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輔佐政事。《後漢書·王堂傳》:“匡政理務,拾遺補闕,任主簿 應嗣 。”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匦使》:“南曰招諫匭,匡政補過,裨于政理者投之。”
“匡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與政治治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匡政”指糾正政治上的錯誤,恢複政治的正常運行,強調輔佐或修正政務。其核心在于“匡正偏差”,常用于形容臣子或賢者協助君主治理國家。
曆史出處與演變
使用場景
字義分解
總結來看,“匡政”兼具“糾正”與“輔佐”的雙重含義,既有批判性又有建設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理想政治參與的典型表述。
匡政(kuāng zhè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糾正政治上的錯誤或偏差,恢複正常的政治秩序。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匚(fāng)和攵(pū)。
匡字由“叢”和“斤”組成,鬥字三千年來沒有變化,就表示不改變、不改革,常用聯同幸字,表示不變更、不改革、不幸免于危險之意。且斤是斧的舊字,也是一種兵器的象形字,代表力量、正義和軍人的意義。攵将是一種帶柄的刀,用來挖火箭或劃船實物意義,也可能是一件武器,所以有改革、政治、軍事相應的意思。
匡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故。古時候的封建王朝,每當國家政局出現偏離正軌的情況時,便需要有志之士挺身而出,糾正政治上的錯誤,恢複正常的政治秩序。因此,匡政一詞就被用來形容這種行動。
在繁體字中,匡政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匡字有多種變體寫法,如“㡡”、“劻”,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匡政的例句:
1. 他毅然決然地出任匡政的重擔。
2. 整頓國家經濟是進行匡政的首要任務。
與匡政相關的組詞有:匡正、匡扶、匡助、匡救等。
匡政的近義詞有:糾偏、航政、恢複正常等。
匡政的反義詞有:指責、助纣為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