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科的意思、八科的詳細解釋
八科的解釋
封建時代科舉取士的八種科目。 唐 代取士科目甚多,有秀才、明經、開元禮、三傳、史、進士、明法、書學、算學及童子等科。《舊唐書·文苑傳中·員半千》:“ 上元 初,應八科舉,授 武陟 尉。”八科,即指諸科中的八種。 宋 初以九經、五經、開寶通禮、三禮、三傳、三史、學究、明法為 講武殿 複試八科。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制度》。
詞語分解
- 八的解釋 八 ā 數名,七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 筆畫數:; 部首:八; 筆順編號:
- 科的解釋 科 ē 動植物的分類單位:獅子屬于貓科。槐樹是豆科。 機關内部組織的劃分:科室。財務科。 學術或專業的類别:科目。學科。文科。外科。 古代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後備人員的制度:科舉。科甲。科第。登科。 判定
專業解析
“八科”是中國古代,尤其是唐代科舉制度中對主要常設考試科目的統稱。其具體内涵隨着朝代和時期有所變化,但核心是指構成科舉取士主幹的一系列科目分類。
以下是“八科”的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與構成:
“八科”主要指唐代科舉常科(每年定期舉行的考試)中的八個主要科目。最普遍認可的構成是:
- 秀才科:考察對儒家經典的精通程度和治國方略的見解,要求最高,錄取最難,後漸廢。
- 明經科:主要考察對儒家經典(如《詩》、《書》、《禮》、《易》、《春秋》等)及其注疏的記誦和理解,是基礎性科目。
- 進士科:初試時務策(對時政的看法和建議),後加試帖經和雜文(詩賦)。此科最受重視,被視為“士林華選”,中第者仕途更佳,成為後世科舉的主流。
- 明法科:考察法律知識和司法實務(律、令等)。
- 明字科:考察文字學知識(《說文解字》、《字林》等)和書法。
- 明算科:考察數學知識和計算能力(《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
- 一史科:考察一部史書(通常指《史記》)。
- 三史科:考察三部史書(通常指《史記》、《漢書》、《後漢書》)。
-
曆史演變:
- 唐代初期,科目設置繁多,除上述常科外,還有不定期舉行的制科(皇帝臨時下诏選拔特殊人才的考試)。
- “八科”的概念是對主要常設科目的概括,其具體所指在唐代不同時期可能略有調整。例如,在高宗時期,“八科”有時也指臨時開設的制舉科目,但主流觀點仍将其視為常科代表。
- 隨着時間推移,進士科和明經科逐漸成為絕對主流,其他科目(如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史科)或廢止,或影響力大減。宋以後科舉基本以進士科為核心,“八科”作為特定曆史階段的分類概念被保留在曆史文獻中。
-
制度目的:
設立多科旨在選拔不同類型的人才,以滿足國家治理中對經學、文辭、法律、文書、曆算、史學等各方面專業人才的需求。體現了古代統治者“分科舉人”的選官思想。
引用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該權威詞典在“八科”詞條下明确解釋其為“唐代科舉取士的八種科目”,并列出了秀才、明經等具體科目名稱。
- 《中國曆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在“科舉制度”等相關條目中,詳細闡述了唐代科舉的科目設置,明确指出常科主要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并提及“史科”(一史、三史)的存在,共同構成“八科”所指的核心内容。
- 《新唐書·選舉志》:作為正史原始文獻,記載了唐代科舉制度的沿革和科目設置,是理解“八科”具體所指和曆史背景的最根本史料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八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用于選拔人才的八個科目,其具體内涵在不同朝代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八科是封建時代科舉取士的八種科目,涵蓋文學、史學、經學、法學等領域,是古代士人晉升的重要依據。該詞最初源于南朝沈約的學問涉及八科,後演變為形容學問全面之人的代名詞。
二、朝代差異
-
唐代
科目包括秀才、明經、開元禮、三傳(《春秋》三傳)、史、進士、明法(法律)、書學(書法)和算學等,實際科目超過八種,但統稱“八科”。
示例:《舊唐書》記載,員半千因“應八科舉”被授官職。
-
宋代
宋初調整為九經、五經、開寶通禮、三禮、三傳、三史、學究、明法八科。這些科目更注重對儒家經典和禮儀制度的考核。
三、演變與意義
八科不僅是考試科目,還成為評價人才綜合學識的标準。例如,唐代文人需精通多科才能在官場晉升,宋代則通過科目調整強化了儒家經典的地位。
四、示例用法
- “沈約學問淵博,時人稱其通曉八科。”
- “唐代科舉八科中,進士科最受重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選舉志》及《小學绀珠·制度》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殘蟬趁風丞屬吃儎船乘棰辔春暖花開達解盜跖刀子典學凋匮斷電頓拍笃藝耳珠方位凡氣革職留任刮臉劊伍咳聲歎氣鴻規虺隤金屋之選救駕酒米圓侃侃刳舟糲餐命臣年金泥珠翩妍披風披顔鋪叙前題挈攬青幻慶祥三常上方寶劍芟削時才石鼓十字餅霜列思元襢裼提壺蘆體量完安頑飙網咖五尺童子悟寂無禮喏夏缦息迹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