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以綿絮之衣。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中:“冬不纊衣,夏不汗體。”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開元宮人》:“ 開元 中,賜邊軍纊衣,製於宮中。” 明 沉鲸 《雙珠記·纩衣寄詩》:“這是邊軍的纊衣。”
纩衣(kuàng yī)指填充了絲綿的冬衣,特指古代君王賜予臣下以示關懷的禦寒衣物。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義構成
文化象征
唐代起,“賜纩衣”成為帝王體恤臣屬的儀式。《新唐書·百官志》載,宮廷冬衣局“十月進纩衣”,皇帝以此賞賜近臣。白居易《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中“吳綿細軟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雲”即描述纩衣之精貴。
禮儀制度
周代已有“授衣”傳統,《詩經·豳風·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反映此制。唐代制度化,按官階分等級賜衣,《唐六典》規定“凡賜衣……親王及三品以上賜錦纩”。
文獻佐證
宋代後棉花普及,“纩衣”漸被棉衣取代,但“挾纩”仍為成語沿用,如《宋史·輿服志》載官員冬服“以纩充之”。清代《康熙字典》釋“纩”為“綿也”,延續其絲綿本義。
參考資料
“纩衣”是古代漢語詞彙,指填充絲綿的禦寒衣物,具體解釋如下:
纩(纊)
指新絲綿。《說文解字》解釋為“絮”(絲綿),段玉裁注提到“新緜”與“舊絮”的區分,但廣義上泛指絲絮。
纩衣
由“纩”填充制成的衣物,即綿衣,常用于冬季禦寒。唐代文獻記載,宮廷曾為邊軍制作纩衣。
“纩”與“缊”(舊絮)相對,前者強調新絲綿的潔淨柔軟。此詞多用于古文,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暗竹抱志殘烈策立策筮長少償冤呈試寸地恩宥芳年放恕蜂場風漣份量負堅執銳跟從鳏夫貴足過適還潮回跌灰姑娘儉德牋牍驕心驕豔家山景星進退兩難炯鑒開爾文課笃魁瘣蓮花座靈物龍麝落想蠻夷邸米黃色闵免淜犇跄跭耆俊绮襦纨褲秋祺忍垢攝行市聲實心實意水遞夫水盡山窮水硯屬昔松屑鐵索橋頑憊完充文論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