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老而才能優異者。 明 方孝孺 《癸酉歲述事》詩:“放懷禮法地,取樂文翰場,耆俊滿大廷,濟濟會冠裳。”《明史·儒林傳二·吳悌》:“時 吳嶽 、 胡松 、 毛愷 并以耆俊為卿貳,與 悌 稱‘南都四君子’。”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及乎闆蕩之後而念老成,播遷之餘而思耆俊,庸有及乎!”
“耆俊”是一個漢語詞彙,由“耆”和“俊”二字組成,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來源的釋義及用例,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或詞典。
《耆俊》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年紀雖大但才華出衆,智慧超群。
《耆俊》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耳(ēr)和亻(人, rén),它由12個筆畫組成。
《耆俊》這個詞的來源暫無确切的出處和證據。但根據字義推測,可能是古代文人兒女的創作。耆是指年老,俊是指才華出衆,兩個字結合起來形容了一個既有智慧又有才華的年長者。
《耆俊》的繁體字為「耆俊」。
在古時候,「耆俊」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字形和現在基本一緻。
1. 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是學校裡的耆俊,受到師生的敬仰。
2. 這位耆俊之士,不僅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曆,還能夠獨到地見解問題。
耆年(指年老的人)、俊傑(指才華出衆的人)、耆英(指年長而有才華的人)。
老輩(指年長的一輩人)、智者(指有智慧的人)、賢者(指有才德的人)。
稚童(指年幼的孩子)、愚者(指愚笨的人)、庸人(指沒有才華的平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