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以绵絮之衣。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冬不纊衣,夏不汗体。”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开元宫人》:“ 开元 中,赐边军纊衣,製於宫中。” 明 沉鲸 《双珠记·纩衣寄诗》:“这是边军的纊衣。”
“纩衣”是古代汉语词汇,指填充丝绵的御寒衣物,具体解释如下:
纩(纊)
指新丝绵。《说文解字》解释为“絮”(丝绵),段玉裁注提到“新緜”与“旧絮”的区分,但广义上泛指丝絮。
纩衣
由“纩”填充制成的衣物,即绵衣,常用于冬季御寒。唐代文献记载,宫廷曾为边军制作纩衣。
“纩”与“缊”(旧絮)相对,前者强调新丝绵的洁净柔软。此词多用于古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纩衣是一个中国汉字词语,由“纟”和“衣”两个部分组成。
“纟”是纺纱衣裳的意思,是组成纺织相关字词的部首之一。它包含3个笔画。
“衣”表示衣服的意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包含6个笔画。
《纩衣》这个词的来源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是一个古代的文献作品。它形容一个人的衣服褴褛破旧,纱线断裂,需要重新纺织和修补。
《纩衣》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纊衣」。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纩字的结构稍有变化。它由一个表示丝织品的部分和一个表示衣物的部分组成。
他穿着那件纩衣,看上去非常破旧。
纩绸、纩纱、纩丝等。
破旧、残破、破损。
华丽、豪华、精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