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蠻夷邸的意思、蠻夷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蠻夷邸的解釋

古代供來朝鄰族、鄰國的使者所住的館舍。《漢書·元帝紀》:“﹝ 建昭 三年﹞秋,使護 西域 騎都尉 甘延壽 、副校尉 陳湯 撟發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 西域 胡 兵攻 郅支單于 。冬,斬其首,傳詣京師,懸蠻夷邸門。” 顔師古 注:“蠻夷邸,若今鴻臚客館。”《後漢書·西域傳·焉耆》:“遂斬 焉耆 、 尉黎 二王首,傳送京師,懸蠻夷邸。”《三輔黃圖》卷六:“蠻夷邸,在 長安 城内 藁街 。”亦省稱“ 蠻邸 ”。 唐 常衮 《賀白鼠表》:“方委貢於蠻邸,遂呈祥於甸邑。” 宋 郭若虛 《圖書見聞志·謝元深》:“卉服鳥章,俱集蠻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蠻夷邸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涉外接待場所,其名稱源于傳統華夷觀念,特指中原王朝為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或域外使節設置的居留機構。從漢語詞義解析,“蠻夷”屬并列結構,先秦時期泛指未受中原禮教影響的族群;“邸”原指諸侯朝觐時的住所,後演變為官方驿館的統稱。

據《漢書·元帝紀》記載,漢朝在首都長安設立蠻夷邸,隸屬典客(後改稱大鴻胪)管轄,主要承擔外交接待職能。該機構具備三重功能特征:

  1. 外交禮儀空間:作為“萬國來朝”的物化象征,承擔外使遞交國書、參與朝貢儀典等事務
  2. 文化緩沖區域:通過劃定特定居住範圍,既維護外族生活習俗,又防止異俗影響中原禮制
  3. 情報管控中樞:史載“蠻夷邸有胡巫,常受漢家祭祀”,反映其兼具文化交流與邊疆情報收集作用

唐代制度沿革中,蠻夷邸職能逐步并入鴻胪寺體系。《資治通鑒·唐紀》注引胡三省考據,指出唐代長安的禮賓院、四方館實為漢蠻夷邸制度的延續發展。這種涉外管理制度對東亞諸國産生深遠影響,日本平安時代《延喜式》記載的“鴻胪館”,即明确仿效唐制而設。

在語言學層面,“蠻夷邸”詞組結構呈現古代漢語特征:“蠻”從蟲部,初指南方族群;“夷”從大從弓,原指東方狩獵部族。二字合用體現中原文明的方位認知體系,與《禮記·王制》所述“東方曰夷,南方曰蠻”的華夷觀形成互文。該詞彙的曆時演變,折射出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制度從區域管理到國家治理的體系化進程。

網絡擴展解釋

“蠻夷邸”是中國古代對外來使者的接待場所,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古代供鄰族或外國使者居住的館舍,類似現代的外交使館或迎賓館。名稱中的“蠻夷”是古代中原王朝對邊疆及外國族群的泛稱,“邸”則為住所或客館。

  2. 曆史背景與實例

    • 西漢時期,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單于的首級曾被懸挂于長安的蠻夷邸門,以示威懾。
    • 東漢時,焉耆、尉黎二王的頭顱也被傳送至京師懸于蠻夷邸。
  3. 地理位置
    西漢蠻夷邸位于長安城内的槀(藁)街,此處是漢代重要的外交活動區域。

  4. 功能與用途
    作為外交機構,承擔接待、安置來朝使者的職能。顔師古在《漢書注》中将其類比為唐代的“鴻胪客館”(相當于外交部禮賓司)。

  5. 相關文獻與簡稱
    該詞在《漢書》《後漢書》《三輔黃圖》等史籍中均有記載,唐代後常簡稱為“蠻邸”。

蠻夷邸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制度化,兼具禮儀展示與政治威懾的雙重意義。需注意,“蠻夷”一詞帶有曆史語境下的文化中心色彩,現代已不適用。

别人正在浏覽...

澄漿泥沉郁頓挫癡夢重譯大漸打毬點燃釣位地窖棟號餓狼鳳凰城鳳衾鋒穎福食俛首公廳果疏悍氣還原反本家的将竽劍首搢本金錢金選鋸牙鈎爪劇照開船科算扣背愧怕狼井浪頭樂境落選驢牀墨冊模憲配比耆夙凄恸秋泉七州取勝染古遶梁善歲神軀矢死不二舒卷素人條肄枉人煟煟武夫霞明玉映向導處械解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