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蠻夷邸的意思、蠻夷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蠻夷邸的解釋

古代供來朝鄰族、鄰國的使者所住的館舍。《漢書·元帝紀》:“﹝ 建昭 三年﹞秋,使護 西域 騎都尉 甘延壽 、副校尉 陳湯 撟發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 西域 胡 兵攻 郅支單于 。冬,斬其首,傳詣京師,懸蠻夷邸門。” 顔師古 注:“蠻夷邸,若今鴻臚客館。”《後漢書·西域傳·焉耆》:“遂斬 焉耆 、 尉黎 二王首,傳送京師,懸蠻夷邸。”《三輔黃圖》卷六:“蠻夷邸,在 長安 城内 藁街 。”亦省稱“ 蠻邸 ”。 唐 常衮 《賀白鼠表》:“方委貢於蠻邸,遂呈祥於甸邑。” 宋 郭若虛 《圖書見聞志·謝元深》:“卉服鳥章,俱集蠻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蠻夷邸”是中國古代對外來使者的接待場所,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古代供鄰族或外國使者居住的館舍,類似現代的外交使館或迎賓館。名稱中的“蠻夷”是古代中原王朝對邊疆及外國族群的泛稱,“邸”則為住所或客館。

  2. 曆史背景與實例

    • 西漢時期,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單于的首級曾被懸挂于長安的蠻夷邸門,以示威懾。
    • 東漢時,焉耆、尉黎二王的頭顱也被傳送至京師懸于蠻夷邸。
  3. 地理位置
    西漢蠻夷邸位于長安城内的槀(藁)街,此處是漢代重要的外交活動區域。

  4. 功能與用途
    作為外交機構,承擔接待、安置來朝使者的職能。顔師古在《漢書注》中将其類比為唐代的“鴻胪客館”(相當于外交部禮賓司)。

  5. 相關文獻與簡稱
    該詞在《漢書》《後漢書》《三輔黃圖》等史籍中均有記載,唐代後常簡稱為“蠻邸”。

蠻夷邸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制度化,兼具禮儀展示與政治威懾的雙重意義。需注意,“蠻夷”一詞帶有曆史語境下的文化中心色彩,現代已不適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蠻夷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蠻夷邸》是指在古代中國中原地區,用來稱呼位于邊疆地區的部族或外族的駐地。它通常帶有一種貶義的意味,表示對邊疆地區部族或外族的輕視或看不起。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蠻夷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虍(hū)和廣(guǎng)。它總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蠻夷邸》是古代漢族文化中的一個詞彙,源自漢字的演變和漢族與邊疆部族或外族的交往。在古代,中原地區對于邊疆地區的人群往往持有一種優越感,将這些人稱為蠻夷,以表示他們的落後和非文明。

繁體

《蠻夷邸》的繁體字為「蠻夷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蠻夷邸》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蠻夷邸」。

例句

1. 在古代,中原地區的士人往往看不起邊疆地區的蠻夷邸。
2. 這座城市曾經是蠻夷邸的駐地,後來逐漸被漢族人占領。

組詞

1. 蠻夷部族
2. 蠻夷文化
3. 蠻夷地區
4. 蠻夷遷徙

近義詞

1. 邊疆部族
2. 外族

反義詞

中原地區
漢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