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儉約的品德。《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 孔穎達 疏:“言君子於此否塞之時,以節儉為德,辟其危難。”《書·太甲上》:“慎乃儉德,惟懷永圖。” 孔 傳:“言當以儉為德,思長世之謀。” 唐 杜甫 《提封》詩:“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金 陳赓 《宣宗挽詞》:“儉德高千古,鴻勳際兩間。” 明 李東陽 《春雨堂稿序》:“先生之儉德雅操,清心寡欲,名滿天下。”
“儉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儉德”由“儉”與“德”組成:
修身之道
古人認為節儉能抑制貪欲,《尚書》提出“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強調節儉是長遠發展的基礎。《易經》亦言“君子以儉德辟難”,将節儉視為應對困境的智慧。
治國之策
節儉不僅是個人修養,更是治國理念。如唐代杜甫詩句“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倡導以儉德治理國家。
生态智慧
傳統儉德包含“愛物惜物”的生态觀,主張減少資源消耗,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通。
***總書記多次強調“厲行節約”,指出儉德是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社會氛圍的核心。當代踐行儉德,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應對資源環境挑戰的實踐路徑。
可通過查字典及政德文化研究獲取更多古籍原文與深度解析。
《儉德》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儉」和「德」。
「儉」指的是節約、節儉的意思,是指節制自己的消費行為,有節制地使用和支出財物。
「德」指的是美德、道德的意思,是指人們言行正直、品德高尚、有道德規範的表現。
因此,《儉德》是指節儉和道德這兩個品質的結合,即以節儉為基礎、以道德為準繩的行為準則。
「儉」的拆分部首是「亻」,意為人,共有9畫。
「德」的拆分部首是「彳」,意為行走,共有15畫。
《儉德》一詞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它體現了古代中國人重視節儉和道德的價值觀念。
「儉德」的繁體寫法是「儉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儉」的古字形為「儉」,由「亻」(表示人)和「僉」(音同)組成。而「德」的古字形為「德」,與現代寫法相同。
他以儉德為準則,生活簡樸而有品位。
她注重培養孩子的儉德觀念,教育他們學會節約。
團隊的成功離不開每個人的儉德修養。
儉省、德行、節德、勤儉節約
勤儉、節儉、節約
奢侈、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