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儉德的意思、儉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儉德的解釋

儉約的品德。《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 孔穎達 疏:“言君子於此否塞之時,以節儉為德,辟其危難。”《書·太甲上》:“慎乃儉德,惟懷永圖。” 孔 傳:“言當以儉為德,思長世之謀。” 唐 杜甫 《提封》詩:“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金 陳赓 《宣宗挽詞》:“儉德高千古,鴻勳際兩間。” 明 李東陽 《春雨堂稿序》:“先生之儉德雅操,清心寡欲,名滿天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儉德"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内涵由"儉"與"德"二字共同構建。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釋義,"儉"指"節約、不浪費","德"為"道德、品行",二字合指"節儉的美德"。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克勤于邦,克儉于家",體現上古時期已将節儉視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準則。

在儒家經典體系中,《周易·否卦》提出"君子以儉德辟難",強調節儉不僅是個體修養,更是規避災禍的處世智慧。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儉近仁",将節儉與儒家核心道德"仁"建立關聯。這種道德屬性在《說文解字》中亦有佐證,許慎釋"儉"為"約也",即自我約束之意,與放縱奢靡形成道德對立。

從文化人類學視角考察,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指出中國傳統農耕文明孕育的"節用"觀念,使儉德成為維系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基礎。現代語境下,該詞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版),釋義擴展為"包含環保意識的新型節約理念",反映詞語的曆時性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儉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儉德”由“儉”與“德”組成:


二、文化内涵

  1. 修身之道
    古人認為節儉能抑制貪欲,《尚書》提出“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強調節儉是長遠發展的基礎。《易經》亦言“君子以儉德辟難”,将節儉視為應對困境的智慧。

  2. 治國之策
    節儉不僅是個人修養,更是治國理念。如唐代杜甫詩句“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倡導以儉德治理國家。

  3. 生态智慧
    傳統儉德包含“愛物惜物”的生态觀,主張減少資源消耗,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通。


三、現代意義

***總書記多次強調“厲行節約”,指出儉德是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社會氛圍的核心。當代踐行儉德,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應對資源環境挑戰的實踐路徑。


文獻溯源

可通過查字典及政德文化研究獲取更多古籍原文與深度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闇穢葆蓋飽朔陂塘變大雅蟾蜍魄塵言抽解從納大紅大紫擔戴澹濧得意忘象蠹孽翻查風龍陣浮筠旮旯幹淺供偫宮雉花蜜黃團華顯價格嫁禍于人伽密檢約精善九逸鸠占鵲巢均權廉恪留放龍廟靡常哦呀剽剠貧暴籤補千裡命駕器世間卻籍熱飯日月重光軟綿哨腿沈醴赦事誅意示愛失脫霜準孫讓捅婁子頭羊未如五君缃绮相中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