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剩語的意思、剩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剩語的解釋

多馀的話。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六:“ 李邦直 追作神道碑,至三百餘言,其文無一剩語。” 宋 惠洪 《冷齋夜話·般若了無剩語》:“此老人於般若橫説豎説,了無剩語,非其筆端能吐此不傳之妙哉。”


(1).贅冗多馀的語句。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六:“ 韓忠獻公 曾祖 惟古 無官,以 忠獻 貴,贈太保,益無可書。 李邦直 追作神道碑,至三百餘言,其父無一賸語,尤以為難也。” 明 宋濂 《送季芳聯上人東還四明序》:“然而脩多羅藏,其多至於五千四十八卷,大無不包,細無不統,其可委之為賸語耶?”

(2).指前人的片言隻語。 元 袁桷 《賀鄧善之應奉》:“往者諸賢不競,故老雲亡,掇拾成言,編聯賸語,形模近巧,難逃脫墼之譏;刻畫傷和,殊近鏤冰之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剩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權威資料整理如下:

基本含義

“剩語”指多餘的話或贅冗的語句,通常用于形容文字或言辭中不必要的部分。例如,宋代邵博評價李邦直的文章“無一剩語”,即強調其語言簡潔精煉。


詳細解釋

  1. 冗餘的言辭
    在文學創作或日常交流中,若内容重複或冗長,即可稱為“剩語”。如宋代惠洪《冷齋夜話》提到“般若了無剩語”,指高深的佛經論述毫無贅餘。

  2. 前人的零散言論
    元代袁桷在《賀鄧善之應奉》中提到“掇拾成言,編聯賸語”,意指收集前人零散的語句并整理成文。


使用場景


字形與字義關聯

“剩”字本義為“剩餘”,從“刀”與“乘”聲,引申為多餘之物;“語”即言辭,組合後強調“未被消耗完的話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剩”的詳細字義或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或《聞見後錄》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剩語

剩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剩和語。剩的拆分部首是刀,筆畫數為9;語的拆分部首是讠,筆畫數為7。

剩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徐無鬼》一文,其中提到了“孔子仆于有司,魚躍而出,曰:‘予者,君也,魚者鄉也。魚出予者而鄉于魚,鄉兮無所可鄉,無鄉之鄉,亦乘予者也。其幾,則已庶乎!其若辯而若釋者,餘之所未得出笑也已。”這句話中的“其若辯而若釋者,餘之所未得出笑也已。”被解釋為剩下來的言語。

繁體字“剩語”采用了傳統的繁體字寫法,取消了“言”字旁,并将“語”改為“語”。這種寫法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常見。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剩語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具體寫法如下:

剩:䖒 亠 川 八 乂 十 厶 又

語:⾰ 讠 五 一

剩語這個詞可以用在很多例句中,例如:

1. 他的講話總是充滿了剩語和廢話。

2. 那個學生在答辯中一直在剩語不斷。

組詞中,與剩語相近的詞語有:“剩話”、“廢話”、“空話”等。反義詞則可以是“明言”、“直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