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棺殓的意思、棺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棺殓的解釋

亦作“ 棺斂 ”。以棺木收殓死者。《禮記·曾子問》:“ 召公 謂之曰:‘何以不棺斂於宮中?’”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既溺,裡人大呼求救,得其屍已死,即號慟為之制服如兄弟,厚為棺斂,送終之禮甚備。”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洪全福起義檔案·大明順天國元年南粵興漢大将軍重懸賞格告示》:“官弁兵丁長夫等有陣亡者,由營從豐棺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棺殓”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uān liàn,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将死者遺體裝入棺材并準備下葬的過程,屬于喪葬禮儀的重要環節。該詞由“棺”(裝殓屍體的木匣)和“殓”(安葬、收殓)組合而成,強調以棺木收殓死者的行為。

二、詞義分解

  1. 棺:指棺材,即盛放屍體的木制容器。
  2. 殓:意為收殓、入殓,即整理遺體并放入棺中。此字本義與死亡相關,古代也寫作“斂”。

三、文獻出處與用法

四、相關表達

五、文化意義

棺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逝者的尊重和“入土為安”的倫理觀念,是古代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禮記》或宋代筆記等曆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棺殓的意思

棺殓是指處理屍體、入殓的意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棺殓是對逝去者進行最後儀式的重要環節,旨在安撫逝者的靈魂,給予親友憑吊和追悼逝者的機會。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棺殓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歹,其中“木”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而“歹”表示與死亡相關的事物。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棺殓共有17個筆畫。

來源

棺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年》一書中。當時用來形容對某位國君的屍體做葬禮的儀式。後來,棺殓逐漸被用于描述對任何人的屍體進行入殓和處理的過程。

繁體

繁體字中棺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棺殓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古代常寫作“椁殓”,其中“椁”表示棺木,而“殓”表示處理屍體的意思。

例句

1. 他們費盡心思為逝去的親人辦理了一場莊重的棺殓儀式。

2. 棺殓師的工作是嚴肅而艱巨的,需要細心和耐心。

組詞

- 棺材:指裝載屍體的木質容器。

- 殓官:指負責處理屍體、辦理棺殓的官員。

- 訃告:指宣告某人死亡并通知親友的文告。

近義詞

殡葬、喪葬、入殓,這些詞語可以用來與棺殓進行近義詞替換。

反義詞

生育、誕生、出生,這些詞語可以用來與棺殓進行反義詞替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