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狂瞽的意思、狂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狂瞽的解释

愚妄无知。多用作自谦之辞。《汉书·盖诸葛刘郑等传赞》:“ 诸葛 、 刘 、 郑 虽云狂瞽,有异志焉。”《晋书·琅邪悼王焕传》:“臣至愚至贱,忽求革前之非,可谓狂瞽不知忌讳。” 唐 魏徵 《十渐不克终疏》:“伏愿陛下採臣狂瞽之言,参以蒭蕘之议,冀千虑一得。”《明史·余珊传》:“ 正德 朝,衣冠蒙祸,家国几空,幸陛下起而收録之。乃未几而狂瞽之言,一鸣輒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狂瞽”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与语义结构两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语义结构 “狂”本义指精神失常,引申为狂妄、放纵,如《说文解字》释“狂”为“狾犬也”,后扩展至形容人的言行超出常规范畴。“瞽”原指先天目盲者,《周礼·春官》注“瞽,目无眹谓之瞽”,在古籍中常代指认知局限,如《尚书》载“瞽奏鼓”特指盲人乐官。二者结合构成并列式复合词,字面指“狂妄且盲目”,深层喻示认知与行为的双重失序。

二、历史语义演变 该词初见于汉代文献,扬雄《法言·问道》云“狂瞽之说,非圣哲所宜言”,此处凸显对非理性言论的批判。魏晋时期词义扩展,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狂瞽之人”,此处将自我认知缺陷与行为矛盾结合,赋予词义哲学维度。

三、现代应用范畴 当代语境中多见于学术批评领域,如语言学著作《古汉语复音词研究》将其归类为“并列式贬义复合词”,强调该词在指称非理性认知状态时的特殊表现力。在文化批评领域,学者多用于形容脱离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如《文史知识》期刊中“要避免陷入狂瞽之论,须建立严谨的考据体系”。

四、近义概念辨析 相较于“悖谬”侧重逻辑错误,“狂瞽”更突出主观认知与客观事实的双重偏离;与“愚妄”相比,“狂瞽”在贬义程度和修辞力度上更为强烈,多用于正式书面语体。《现代汉语贬义词研究》指出,该词在现代汉语使用频度约0.0003%,属典型的高语境依赖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狂瞽”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狂”指狂妄、自大,“瞽”原意为盲人,引申为愚昧无知。组合后形容愚妄浅薄的言论,常作为自谦之辞,表示自己的观点可能不够成熟或见识有限。

二、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南史·虞寄传》中的“使得尽狂瞽之说,披肝胆之诚”,后蔡东藩在《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中引用:“此等狂瞽之说,是自求扰乱,与暴徒甘心破坏,结果无殊。”

三、用法特点

  1. 自谦语境: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表达谦逊态度,如“谨陈狂瞽之言,望请指正”。
  2. 批判性描述:也可用于批评他人观点荒谬,如“其论调实属狂瞽”。
  3.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达。

四、延伸说明
“瞽”本义为失明,古代常以“瞽者”代指乐官(因盲人听觉敏锐),后衍生出“缺乏判断力”的比喻义。与“狂”结合后,更强化了“盲目而狂妄”的贬义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白壳颁付边图仓英茶余饭饱成团打块称许冲主楚兰刺草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顿筑渡子佛罗里达半岛改年攻取桧宅孩笑衡山宦女护国军骄宠骄盈结清今生开嗣老套连绵不绝流柹龙虎山慢侮尨茸迷背凝结辟斥姘居清简沁緑钦倾人模狗样若者乳扇山阴兴生聚教养神躬水老鼠说死说活肆睇四胡四神纹擡策潬潬天标挺逸绨袍通政司兀那详惊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