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類似雙陸的一種博戲。《魏書·術藝傳·範甯兒》:“ 趙國 李幼序 、 洛陽 丘何奴 并工握槊。此蓋 胡 戲,近入中國,雲 胡 王有弟一人遇罪,将殺之,弟從獄中為此戲以上之,意言孤則易死也。” 唐 劉禹錫 《觀博》:“初,主人執握槊之器……其制用骨,觚稜四均,鏤以朱墨,耦而合數,取應期月,視其轉止,依以争道。”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十三》:“握槊、長行局、波羅塞、雙陸,要一類也。 後魏 李邵 曰:‘ 曹植 作長行局, 胡 王作握槊,亦雙陸也。’”
(2). 唐 丹陽 公主 下嫁 薛萬徹 ,嫌 薛 不聰慧,數月不與同席。 唐太宗 乃召 高祖 諸婿與 薛 握槊,故意皆負,因以佩刀賜之。公主喜與 薛 歸去。見《新唐書·高祖十九女傳》。後用為競技獲勝之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妾擊賊》:“嗚呼!射雉既獲,内人展坐;握槊方勝,貴主同車,技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握槊(wò shuò)是源自中國古代的一種博戲,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後逐漸失傳。其名稱由“握”(手持)與“槊”(長矛)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手持長矛,實際指一種類似雙陸棋的棋盤遊戲。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文化背景:
博戲形式
握槊是一種兩人對弈的擲骰行棋遊戲,棋盤為長方形,兩側各置12枚棋子(稱“槊”或“馬”),通過擲骰決定棋子移動步數,以先移離所有棋子為勝。其規則與“雙陸”高度相似,部分文獻将二者視為同源遊戲 。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名稱考據
“槊”本指長柄矛類兵器,遊戲中借指棋子形似槊柄。《魏書·術藝傳》載:“握槊蓋胡戲,近入中國”,說明其可能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 。
來源: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盛行時期
握槊在南北朝貴族階層廣泛流行,《南史·侯景傳》記載梁武帝蕭衍“與賓客握槊”,唐代劉禹錫亦有詩雲“博場并駕黃金槊”(《觀博》),反映其作為宮廷娛樂的地位 。
來源: 中華書局《全唐詩》卷354。
社會功能
除娛樂外,握槊被賦予社交與政治隱喻。如《北齊書·尉瑾傳》描述官員“以握槊結交權貴”,可見其作為交際工具的作用;《資治通鑒》亦載唐高宗與武後“握槊賭新殿”,暗喻權力博弈 。
來源: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中華書局點校本。
根據宋代《譜雙》記載,握槊核心規則可歸納為:
來源: 南宋洪遵《譜雙》,收錄于《說郛》卷三十八。
與雙陸的關系
唐代以降,“握槊”與“雙陸”常混用,但《唐國史補》明确區分:“今之博戲,有長行最盛……其生于握槊,變于雙陸”,表明二者存在演變關系 。
來源: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消亡原因
因規則複雜且賭風盛行,宋以後逐漸衰落。司馬光《投壺新格》批評其“廢事喪志”,明代僅存于少數文獻記載 。
“握槊”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古代博戲名稱
握槊是盛行于魏晉至唐代的一種棋類遊戲,屬于“雙陸”的變體,玩法需擲骰子決定棋子移動。其棋子形似長杆兵器“槊”,故得名。據記載,該遊戲可能由曹植融合西亞傳入的胡戲與中國六博改良而成,唐代尤為流行,唐玄宗與楊貴妃常以此消遣娛樂。
曆史典故
唐代丹陽公主因驸馬薛萬徹“不聰慧”,婚後數月拒不同席。唐太宗設計讓驸馬在握槊遊戲中獲勝,并賜佩刀,終使公主回心轉意(出自《新唐書·高祖十九女傳》)。
補充說明:
安安合適晻曀百思莫解奔迫本務才智柴粟沖曠丹雀盜環短指芳醑風簷寸晷服降趕山狗矢瓜剖豆分豪占合量奸險僭用膠臘狡戾接響計挂金汞濟時計事啾嘲懶拖拖攬衣雷骨雷市蠻鼓秘書難産撚舌旁求切斷清調曲确評軟下疳乳女上勁勝利油田剩湯臘水失涎事業説破嘴宿怒縮頭鯿踏步不前塔墩停罷同塵合汙痛口同惡共濟缃缣詳延霞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