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重新建樹、恢複已被廢置的事和物。《史記·太史公自序》:“ 孔子 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宋 蘇轼 《濠州七絕·四望亭》:“敢請使君重起廢,落霞孤鶩換新銘。” 明 宋濂 《四明佛隴禅寺興修記》:“禪師既至,升座説法已,環顧而嘆,且曰:‘起廢吾之責也,四輩其無憂。’”
(2).重新起用已被貶黜的官吏。 宋 蘇轼 《送程建用》詩:“今年聞起廢, 魯 史復光景。” 金 王若虛 《臣事實辨》下:“ 柳子厚 附麗小人以待罪天子,所謂自貽伊戚者,安於流落可也,而乃刺譏怨懟,曾無責己之意,其起廢之説,悲鳴可憐。” 明 張漢儒 《揭錢瞿奏稿》:“無奈兩人性同虎狼,行若禽獸,平日暗佈機關,潛托神棍,久住京師,探聽朝廷舉動,不時飛報,鑽謀起廢。”
“起廢”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析:
重新利用廢物
指将廢棄物品或資源重新利用,使其恢複價值,強調資源再生和環保理念。例如:“倡導起廢為寶的生活方式”。
振興廢弛的事物
源自曆史文獻,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載“孔子修舊起廢”,指修複或恢複已被荒廢的制度、文化等。例如重建古建築、複興傳統技藝等場景。
重新起用被貶黜的官員
古代多用于政治領域,指重新任用被罷免的官吏。如蘇轼詩句“今年聞起廢,魯史複光景”即表達此意。
“起廢”既可指具體行動(如資源利用),也可喻指抽象複興(如文化、政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含義。
起廢是一個成語,意為興起和消滅。它形容事物的興盛和衰落。在很多情況下,起廢也可以表示興盛并破壞,或者将已經廢棄的事物重新興起。
起廢的拆分部首是起(qi)和廢(fei)。起的筆畫數為6畫,廢的筆畫數為11畫。
起廢最早出自《左傳》。在這本古代文獻中,它的原文是“起則廢之,廢則起之”。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人們常常用它來表示事物的興盛和衰落,以及事物的再次複興。
《起廢》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起廢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起則廢之,廢則起之”。
1. 這部電影的成功興起了一股全新的電影潮流,同時也廢掉了過去固有的拍攝模式。
2. 商業模式的更新使得一些傳統行業面臨廢棄,而一些新興行業則迎來了興起。
除了作為成語使用外,起廢也可以作為動詞或名詞。例如:起廢機制、起廢政策、廢業起經、起廢規定。
其他與起廢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起落不定、興衰起伏、興廢更替。
起廢的反義詞是持續,表示事物或狀況一直延續下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