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令的意思、寇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令的解釋

禦寇的號令。《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将殘伐 越國 。 越國 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韋昭 注:“若禦寇之號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令"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義兩個維度解析。《漢語大詞典》記載"寇"本義指"劫掠者",《說文解字》釋為"暴也,從攴從完",後衍生出侵略、敵寇等含義。"令"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有政令、法令、使令三層核心義項,甲骨文象形為跪聽指示之人,凸顯其指令特性。

組合詞"寇令"未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但可考諸典籍組合用法。《左傳·文公七年》"寇令之不敵"的句式中,"寇令"作"禦敵號令"解,屬軍事術語。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注疏:"寇令者,禦寇之令也",強調其防禦屬性。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口語體系,僅存于特定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台灣《重編國語辭典》将其列為曆史詞條,引《宋史·兵志》"嚴饬邊郡寇令"為證,指邊防戒嚴令。需注意該詞與"寇亂""敕令"等近義詞存在語義交叉,但核心區别在于"寇令"特指針對外敵入侵的應急性政令。

網絡擴展解釋

“寇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原意
    指“禦寇的號令”,即抵禦外敵或盜匪時的軍事指令。該詞最早出自《國語·吳語》中的記載:“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這裡的“寇”指外敵或入侵者,“令”即命令,強調對敵作戰時的指揮行動。

  2. 引申義
    在成語用法中,常比喻壞人的命令或不義之舉。例如,可用來批評違背道德的行為,或指代惡勢力的指令。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背景

    • “寇”在古代泛指強盜、入侵者(如“海寇”“外寇”),也可作動詞表示“侵略”(如“寇邊”)。
    • “令”指命令、號令,組合後形成軍事防禦或抗擊侵略的特定語境用詞。
  2. 古籍例證
    《國語·吳語》中,韋昭注解“寇令”為“若禦寇之號令”,即如同抵禦外敵時的嚴正指令,強調其嚴肅性與緊迫性。


三、總結

“寇令”既可用于描述古代軍事防禦的指令,也可延伸至對不道德行為的批判。其核心關聯“抵禦”與“命令”,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證,可參考《國語》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車豹騎襃斜補唇才貌雙絕慘慄長安道産育塵懷遲懦單數等閑之輩等子鵝籠書生返觀内視飛靈鳳葵草戆士梗棘功曹光霧瑰佹滾柱軸承骨戰號手呵衛灰身江海客交白交酬家鼠疥癢近來金泥記取顆子狂颷沒上沒下嗆白遷落前兆俏媚侵割犬子屈折蹂促桑鵝傷俘生棟覆屋生紙水緑四起八拜思怨松瀑鐵索鐵獄銅籠頹習小胡同小眼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