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扣克的意思、扣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扣克的解釋

亦作“ 扣刻 ”。截留財物,不按應發的全數發給。《初刻拍案驚奇》卷四:“世間有做将帥扣刻軍餉,不勤武事,敗壞封疆的。” 清 侯方域 《代司徒公屯田奏議》:“敢有賣閒占役,以老幼濫充,及扣尅月糧者,察訪糾參,重寘之法。”《儒林外史》第一回:“ 翟買辦 扣尅了十二兩,隻拿十二兩銀子送與 王冕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扣克”在現代漢語中通常寫作“克扣”,屬于動詞性短語,指利用職權或管理之便非法削減他人應得財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該詞包含“故意減少”“不正當占有”兩層核心語義,多用于描述權力方對下屬或服務對象的財物侵占行為[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具體釋義包含三個維度:

  1. 構成分析:由“克”(削減)和“扣”(截留)兩個同義語素複合構成,體現對既定份額的雙重削減動作[來源:商務印書館《新華成語大詞典》];
  2. 使用場景:常見于工資發放、物資分配領域,如“克扣糧饷”“克扣工程款”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71條中,嚴重克扣行為可構成職務侵占罪[來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3. 曆史演變:《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文獻《通制條格》,記載官吏“克扣鹽引”的渎職案例,印證其長期作為法律術語存在[來源:羅竹風《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扣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kòu kè,其核心含義為截留財物,不按應發的全數發給。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指通過不正當手段克扣、減少應發放的財物,常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多描述官員、将領等利用職權貪污的行為。例如《儒林外史》提到“翟買辦扣克了十二兩銀子”,即指私自截留銀兩。

  2. 詞源與結構

    • “扣”指強行截留,“克”意為削減,組合後強調通過手段減少應發數額。
    • 部分文獻中亦寫作“扣刻”,如《初刻拍案驚奇》描述将帥“扣刻軍饷”導緻封疆敗壞。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舊時官吏、軍隊中的腐敗現象,如克扣軍饷、口糧等。清代奏議中曾提到“扣克月糧者,察訪糾參”,反映當時對此類行為的治理。

  4. 注意與其他含義的區分
    有少數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深入思考”,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解。主流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均指向“截留財物”。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儒林外史》《初刻拍案驚奇》等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鼇背比校璧羽伯伯策動成月陳議催逼打抹啖舐道術打雜饤坐梨對頂角盾鼻法定準備率放火燒身番悔豐衣足食府錢閨中過迹好家夥皓素萑苻畫題徽腔疆妖教老者進軍號開水連蹄離群索居柳綠桃紅亂悖亂實淪胥慢步朦蔽眠音明樓衲衣強辯傾注榷金删削勝踐守奈戍樓說滿啼天哭地偷看退任吞食委花幄帳下浮相繇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