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t alone]∶不加約束,聽其自然
放任自流
(2) [not interfere]∶不幹涉
放任政策
聽其自然,不加幹涉。 陶行知 《南京中等學校訓育研究會》:“其實從前學校一味盲目的壓制,近年學校一味盲目的放任,都是不應該走的錯路。” 吳晗 《春天的詩》:“少數少年兒童犯了過錯,不應該放任不管,恰恰相反,應該給以教育改造的機會。”
“放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聽其自然發展,不加約束或幹涉”。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詞義本質
“放任”強調對事物或行為采取不幹預的态度,允許其自由發展,通常表現為不作為或缺乏約束。例如:“父母不能對孩子的行為放任不管”。
例句參考:陶行知曾批評教育領域的極端做法,“一味盲目的壓制”與“一味盲目的放任”都是錯誤的。
語義特征
類型 | 詞彙 | 區别 |
---|---|---|
近義詞 | 放縱 | 更強調主動縱容,甚至鼓勵不良行為(如“放縱欲望”)。 |
聽任 | 側重被動接受結果,與“放任”含義接近,但語氣更溫和。 | |
反義詞 | 約束 | 強調主動限制行為(如“約束權力”)。 |
幹涉 | 通過外力幹預改變發展進程(如“幹涉内政”)。 |
如需更全面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語言學文獻。
放任是指對事物不加幹涉或束縛,任其自由發展或自行行動,不加限制和控制。
放任的部首是方,共有8個筆畫。
放任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讓王》篇中,意思是指對人們施予放松扶持的行為。在繁體字中,放任的寫法為「放」+「任」。
在古代,放任的寫法有時候會将「任」字寫作「仞」,但此寫法已經漸漸被淘汰,現代通用的寫法是「任」。
1.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于放任,導緻孩子性格變得任性和無拘束。
2. 政府對市場的放任導緻資本主義經濟難以平穩發展。
不放任、放任自流、任我行、魚貫而行。
聽任、縱容、寬容、姑息。
限制、約束、控制、幹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