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口燥唇乾 ”。
“口幹舌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該成語形容因說話過多或費盡口舌而導緻口腔幹燥、舌頭發熱的狀态,強調因長時間表達或勸說産生的生理疲憊感。其核心含義與“口燥唇幹”相同。
“下午和康掌櫃一起喝了兩斤陳年竹葉青……此時安枕而卧,卻覺得口幹舌焦,渾身燥熱。”
通常作謂語或狀語,如“講得口幹舌焦”“口幹舌焦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斬鬼傳》《伏虎記》原文。
口幹舌焦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口腔幹燥,舌頭發熱,口渴難耐的感覺。這個詞由三個字組成,一共七個基本筆畫,分别是口(3畫)、幹(4畫)、舌(6畫)、焦(7畫)。
成語“口幹舌焦”源于古代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記載着熱病時的症狀。在古代醫學中,通過觀察患者的口腔狀況來判定疾病的發展情況,口幹和舌頭熱是人們在生病時最直觀的感受,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在繁體字中,除了口和舌字形略有變化之外,整體結構和簡體字形相似。繁體字“口”和“舌”各保留三個基本筆畫,而“幹”則是繁體字唯一與簡體字有較大差異的字形,由“幹”字的上下兩部分所構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與現代漢字存在一定差異。在古代,口字在描繪時常常畫成方塊形狀,而不是現代的圓形口形。古代的舌字則更加簡化,隻畫兩個筆畫,上下兩個豎,而不是現代的橫豎結合。幹字和焦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無太大變化。
例句:在沙漠中旅行,經曆了一整天的高溫,他的口幹舌焦,迫切渴望找到水源。
組詞:口渴、幹燥、舌頭、焦躁
近義詞:口幹砂糊、口乾舌燥
反義詞:口潤舌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