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凡的意思、發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凡的解釋

[introduction to a book (subject)] 揭示全書或某一學科的要旨

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杜預《左氏春秋傳序》

詳細解釋

(1).揭示全書的要旨或體例。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周公 之垂法,史書之舊章。” 明 宋濂 《呂氏采史目錄序》:“於是禮部尚書 崔亮 主事, 黃肅 與 濂 等發凡舉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思辨錄輯要有舊本》:“目録前有發凡,每類目前復有小序。”

(2).用作書名,指對某一學科的一般介紹,相當于“概論”。如 陳望道 《修辭學發凡》

(3).猶言領悟要旨。 清 朱彜尊 《戲效香奁體二十六韻》:“點筆能成陣,聽詩便發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凡”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闡明著作的要旨、體例或揭示事物的綱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著作的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闡明要旨與體例

    • 指在著作的開頭部分,說明全書的宗旨、編寫體例、基本規則或大綱。這是“發凡”最經典和常用的含義。
    •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指出“發凡”意為“陳述全書或某一學科的要旨”。(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84頁)
    •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揭示要旨或體例。多用于書名。”并引用了杜預《春秋左傳序》的經典用例。(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卷八第56頁)
  2. 出處溯源:源自經典序文

    • “發凡”一詞的經典出處可追溯至西晉杜預為其所注《春秋左氏傳》所作的序言《春秋左氏傳序》。其中寫道:“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
    • 杜預在此處使用“發凡”指代《左傳》中用以闡明《春秋》編纂體例和規則(“例”)的特定語句。
    • 來源依據:杜預《春秋左傳序》是研究“發凡”詞源和本義的關鍵文獻。(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正義》)
  3. 用法與擴展:揭示綱要與開端

    • 在經典用法基礎上,“發凡”的含義有所擴展,可泛指對某一學科、領域或事物進行提綱挈領的說明,揭示其基本規則、主要内容或總體框架。
    • 它有時也引申指事物的開端或起始。
    • 來源依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在解釋“凡”字時提及“發凡”一詞,釋義為“說明全書要旨或體例”。(商務印書館,2016年)
    • 來源依據:線上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網(www.zdic.net)也收錄了“發凡”詞條,釋義包含“揭示要旨或體例”和“指要旨,要旨”兩層含義。
  4. 現代應用:書名與學術寫作

    • “發凡”一詞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作日常口語,但仍活躍于學術領域和書名中。
    • 常見于學術著作的标題,用以表明該書是對某一學科或領域進行基礎性、綱要性論述的著作,例如《修辭學發凡》(陳望道著)、《中國文法要略發凡》等。
    • 來源依據:陳望道所著《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是運用該詞作為書名的經典範例,代表了現代學術著作中對“發凡”本義的繼承。
  5. 同義詞辨析

    • “發凡”與“凡例”相關但不同。“凡例”指書前說明著作内容、編纂體例的文字(即具體條文),而“發凡”則指揭示、闡明這些要旨和體例的行為或過程本身。
    • 來源依據:《辭海》(第七版)對“凡例”有明确定義:“說明著作内容和編纂體例的文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

“發凡”是一個源于經典、重在闡述要旨與體例的書面語詞彙,在學術著作命名和研究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發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揭示全書或某一學科的要旨或體例,常用于學術或著作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發凡(fā fán)原指闡明著作的綱要或學科的總體原則。例如晉代杜預在《春秋左氏傳序》中寫道:“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即通過“發凡”來歸納《左傳》的體例和治國制度。
  2. 引申用法

    • 著作體例的說明:常用于書名或序言中,表示對全書編寫規則或學科體系的概括。如“發凡起例”指拟定編寫體例。
    • 領悟要旨:清代朱彜尊曾用“聽詩便發凡”表達通過詩歌理解核心思想。
  3. 相關成語

    • 舉例發凡:分類舉例以說明全書的體例,出自《文心雕龍·史傳》。
    • 發凡起例:強調拟定著作的編寫規則,如“為志局發凡起例”。
  4. 現代應用
    在學術領域,“發凡”可指代學科概論或方法論,例如詞典開篇的“凡例”即屬于“發凡”的範疇。


“發凡”兼具揭示要旨與規範體例的雙重功能,既是古代經典中的術語,也適用于現代學術寫作。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成語用法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春秋左傳序》《文心雕龍》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籥幫硬卑位撥嘴撩牙不羞操觚染翰層構杈丫宸睠持勝蹿火打蟲殚智竭力電石彫蟲小技嫡長繼承法環法益廢時非笑浮冒公情光闆兒觀占黑郁衡鑒瞷聽繼繼繩繩居鄰軍哄開庭禮金翎枝砻砻面形民志那得鬧了歸齊噴香平昔乾陽殿勍敵祈澍戎節散收陝甘甯邊區實際詩譽壽夭松布貪賄他山之石天粹調弄蹄足危法香嬌玉嫩小話夏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