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毛寳放龜的意思、毛寳放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毛寳放龜的解釋

《晉書·毛寶傳》:“初, 寳 在 武昌 ,軍人有於市買得一白龜,長四五寸,養之漸大,放諸 江 中。 邾城 之敗,養龜人被鎧持刀,自投於水中,如覺堕一石上,視之,乃先所養白龜,長五六尺,送至東岸,遂得免焉。”後因以“毛寳放龜”為施恩獲報之典實。 明 馬中錫 《中山狼傳》:“昔 毛寳 放龜而得渡, 隋侯 救蛇而獲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毛寳放龜”是中國古代一則典故,出自《晉書·毛寶傳》,其核心含義為“施恩獲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故事背景

據《晉書·毛寶傳》記載:
東晉時期,将領毛寶駐守武昌時,其部下在集市購得一隻白龜(長約四五寸),精心飼養後放生江中。後來邾城之戰中,毛寶軍隊戰敗,一名士兵身披铠甲跳江逃生,恍惚間感覺落在一塊“石頭”上,後發現竟是當年放生的白龜(已長至五六尺)。白龜将其馱至東岸,助其脫險。


二、詞義解析

  1. 字面含義
    “毛寳”即毛寶(“寳”為“寶”的異體字),“放龜”指放生白龜的行為。
    該詞字面描述毛寶部下放龜後獲救的事件。

  2. 引申寓意
    比喻善行終得善報,強調因果循環的倫理觀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三、文化意義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毛寳放龜”多用于教育或寓言場景,提醒人們:

  1. 善行可能帶來長遠回報;
  2. 對自然生靈的善意行為值得倡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晉書·毛寶傳》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毛寳放龜》的意思

《毛寳放龜》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說話文绉绉,很難聽懂。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毛寳放龜》由四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毛(máo)、寶(bǎo)、放(fàng)、龜(guī)。其中,毛寳放龜的總筆畫數為33畫。

來源

《毛寳放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物種分類。在傳統的動物分類中,毛寳放龜被歸入龜類,因為它有着毛茸茸的外表、寳貴的貝殼以及慢吞吞的行為,所以人們用此來形容說話累贅、拖沓。

繁體

《毛寳放龜》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毛寶放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毛寳放龜》的寫法為《毛寳放亀》。當時的“亀”是對“龜”的稱呼。

例句

他的演講真是一派《毛寳放龜》,不知所雲。

組詞

1. 毛茸茸:形容物體表面像毛一樣有茸的觸感。 2. 放肆:形容言行放縱,毫無顧忌。 3. 龜茲:古代中亞地區的國名。

近義詞

1. 文绉绉:形容文章的文風或言辭晦澀難懂。 2. 含糊不清:形容言辭模糊,不清楚表達的意思。

反義詞

明晰:表示清楚明确,不含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