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百官對帝王進行勸誡。《左傳·襄公四年》:“昔 周 辛甲 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 杜預 注:“闕,過也。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
(2).指官吏對帝王所進的箴言。 唐 王維 《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慷慨念王室,從容獻官箴。”
(3).做官的戒規。 明 沉鲸 《雙珠記·棄官尋父》:“制行難期畫虎成,事親肯被官箴縛,盡孝何愁世網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醒世文》:“為官頭頂守官箴,秉公正直奉法行。” 梁啟超 《新民說·論6*公德》:“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官箴漢語 快速查詢。
“官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功能隨着曆史發展逐漸豐富,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官箴的核心圍繞“為官之道”,強調:
官箴是古代官員的精神标杆,承載着士大夫階層的修身追求。例如:
當代對官箴文化的重視體現在:
官箴從最初的君主勸誡發展為系統的為官準則,既包含廉政、勤政等核心理念,也通過箴言、碑刻等形式形成文化傳承,至今仍對廉政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官箴》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官員的教誨或忠告。這個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官和箴。
官箴的部首分别是宀(宀字頭)和竹(竹字旁),總共有12個筆畫。
《官箴》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初刻拙齋集》中,并在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一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解釋。《官箴》一詞主要指的是官員之間的勸誡和忠告,旨在提醒他們在行使權力時要遵守廉潔、公正的原則。
《官箴》的繁體字是「官箴」,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官箴」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官」字的舊體寫法為「宀示戈」,其中的「示」字在古代寫作「礻」,表示神聖的意思。而「箴」字的舊體寫法為「⿱⿰竹⿱日寸」,和現代的結構略有差異。
1. 為官之道,在于聽取官箴,虛心納谏。
2. 官箴君子擇善而從,嚴于律己以言表。
3. 他嚴于律己,常常向身邊的朋友們提出官箴,以期共同進步。
官箴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因為它本身是一個詞語。
官箴的近義詞包括官德、官風等,它們都指的是官員在行使職權時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
官箴的反義詞可以是官綱、官法等,它們強調的是官員在職責範圍内必須堅守的條例和法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