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耳之学的意思、口耳之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耳之学的解释

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谓只是耳听口说的学习。后用以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 宋 陆游 《跋柳书苏夫人墓志》:“盖欲注 杜 诗,须去 少陵 地位不大远乃可下语。不然,则勿注可也。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耳之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仅通过口头听闻获得、未经深入理解或实践验证的学问。这种知识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刻理解和真实体悟。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整体喻义

  1. "口"与"耳"

    象征知识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讲述(口授)和耳朵听取(耳受)。这种方式依赖他人传授,具有间接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 "口"字释义第7项(传播功能);"耳"字释义第1项(听觉器官)。

  2. "之学"

    指学问、知识体系,强调其形式化特征。

  3. 整体喻义

    指代依赖听闻而非亲身实践的浅层知识,暗含对知识真实性与深度的质疑。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753页,标注为"含贬义"。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指仅凭口头传授、耳听所得的知识,未经深入思考与实践。"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021页。

  2. 《辞海》(第七版)

    "形容学问停留于听闻层面,缺乏独立见解与实证基础。"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语词分册,第586页。

  3.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在"耳"字条目下引申说明:

    "口耳相传"式学习易导致知识失真,如《荀子·劝学》所言"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来源:商务印书馆,第98页。


三、文化溯源与经典用例

此概念可追溯至先秦儒家对治学态度的批判:


四、现代引申与同义表达


五、学术研究参考

语言学家王宁在《训诂学原理》中指出:

"口耳之学反映传统教育对直接经验的忽视,现代教育需警惕其变体——脱离语境的知识灌输。"

来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通过以上解析,可见"口耳之学"深刻揭示了知识获取中实践与思辨的必要性,其批判价值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口耳之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含义、出处、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含义

指仅通过耳朵听、口头说的方式获取的肤浅知识,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该词带有贬义,强调知识停留在表面,未内化为真正的学识。

出处

源自《荀子·劝学》: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意为:浅薄之人学习时,知识仅从耳朵进入、从口中说出,未经过思考沉淀,无法提升自身修养。

用法

例句

该成语提醒人们学习需注重内化和实践,而非仅依赖听闻。现代语境中,可用于教育、学术讨论等场景,警示避免浮于形式的学习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安蓝百一摽题别有心肠擦子蝉韵充壮吹风机钓筒耳卜燔告凤脑枌社抚式龟带归蕃壶关老隳敝活跃分子睑裂菁羹径衢戟指镌凿卷帙浩繁句己口敕窥觇鵾化垒七修斋敛埋粝餐灵域乱点鸳鸯谱履历旅券梅盐庙瑟音齧厀逆天犯顺蠯蛤前记蹊壑麒麟雏气志躯腰埽轨上厉盛使绶带水到鱼行松树炮枱布痛不可忍兔卢突栾危机四伏我见犹怜相挈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