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并重的意思、口耳并重的详细解释
口耳并重的解释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词语分解
- 口的解释 口 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并重的解释 同样重视;同等看待预防和治疗并重详细解释不分主次,同等看待。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按察司》:“ 明 初置提刑按察司,谓之外臺,与都察院并重。”
专业解析
"口耳并重"是一个汉语成语,强调在知识传授与学习过程中,口头讲解与聆听记忆两种方式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成语释义
口耳并重(kǒu ěr bìng zhòng)
指在学问的传授与接受上,既注重通过口头讲解(口授),也强调认真聆听与记忆(耳受),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出处:源自中国古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互动中“言传”与“心受”的结合。
二、字义拆解与引申
- 口
- 本义指言语表达,引申为教师的讲授、知识的输出。
- 参考:《说文解字》释“口”为“人所以言食也”,突出其传递功能(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 耳
- 本义指听觉器官,引申为学生的聆听、理解与内化。
- 参考:《礼记·学记》载“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强调“耳”作为学习通道的重要性(上海古籍出版社《礼记译注》)。
- 并重
三、文化内涵与应用
- 教育方法论
体现传统教育中“师授生受”的互动模式,反对单向灌输。如朱熹提出“读书须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要求学者耳听心受(《朱子语类》)。
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 语言学习实践
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训练需同步推进。例如汉语习得需兼顾发音练习(口)与听力理解(耳)。
参考: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导论》。
四、权威词典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口耳并重:指传授知识不光靠口说,还要靠听讲,两方面都重视。
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释义节选。
- 《汉语成语大词典》
强调教学过程中讲授与接受的并重关系,源于古代“口传心授”的教育传统。
来源:中华书局出版词条索引。
五、现代价值启示
在信息时代,该成语启示知识传播需兼顾:
综合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王文锦.《礼记译解》. 中华书局.
- 周健.《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口耳并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kǒu ěr bìng zhòng,指对“说”(口语表达)和“听”(听力理解)的训练同等重视,强调两者的平衡发展。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含义
- 核心思想:在语言学习和信息传递中,口语表达与听力理解需并重,不可偏废。例如语言教学中,既注重发音和对话训练,也关注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 常见误读:部分人可能误解为“口耳并用”(用口说、用耳听),但实际更强调“并重”的平衡性。
2. 出处与演变
- 最早用例:鲁迅在《彷徨·肥皂》中提到:“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描述中西折中的教育方式。
- 历史背景:该成语源于近代语言教育理念,与古代典籍中“口耳相传”不同,后者仅强调口头传播,而“并重”增加了对听力的重视。
3. 使用场景
- 教育领域:适用于语言教学,如英语学习中需同步练习口语和听力。
- 沟通场景:强调有效交流需兼顾表达与倾听,例如商务谈判或人际交往。
4. 注意事项
- 现代意义:在多媒体时代,可引申为“输入与输出并重”,例如学习时既阅读(输入)也写作(输出)。
- 反义词:暂无严格对应的反义成语,但“重说轻听”或“重听轻说”可描述失衡状态。
例句参考
“语言课堂上,老师采用口耳并重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话练习和听力测试同步提升能力。”
通过综合权威来源可知,该成语主要用于教育语境,强调语言技能的全面性。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鲁迅原文或语言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爱色百畮迸泉薄暮不通皮漕河豺虎窟戳锅漏辞禄盗名欺世顶门火兑款风狸风行雨散孵卵器符同宫禁贵埶黑盐喙突甲庚讲贯鲛珠嘉运节节高记会寖假进律襟神救困扶危絶品揆景狼嚎鬼叫老鸹翎离苦里谈巷议栗子龙函鸾俦凤侣迷芒冥冥之志摩尼碾场泼醅强贞签押处秋灰券剂去掉仁人志士上春深湛石楼熟靼鞭馊臭俗操肃疏天鹅小青年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