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帽上系在颔下的帶子。《隋書·禮儀志四》:“賓盥訖,進加緇布冠。贊冠進設頍纓。”
“頍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根據《隋書·禮儀志四》記載,在加冠儀式中,“賓盥訖,進加緇布冠,贊冠進設頍纓”,說明頍纓是冠禮中重要的配飾,用于固定緇布冠(一種黑色麻布材質的冠)。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隋書》等古代禮制文獻。
詞義解釋:《頍纓》(hui yi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盔纓。盔纓是古代士兵頭盔上所佩戴的裝飾物,用來加固頭盔和展示軍威。
拆分部首和筆畫:《頍纓》由部首“頁”和部首“纟”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筆。
來源:《頍纓》一詞來源于古代的裝飾品“纓”,在古代戰争中,士兵頭戴兜帽盔時常佩戴纓帶,稱為“盔纓”,目的是提升軍隊的威嚴和戰鬥士氣。
繁體:頍縈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的《頍纓》寫作「卉繅縈」。
例句:士兵頭上的《頍纓》隨風飛舞,顯得威風凜凜。
組詞:盔纓、纓絡、纓帽、纓絡、纓花、纓绺。
近義詞:纓、縢繩。
反義詞:光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