恚懼的意思、恚懼的詳細解釋
恚懼的解釋
憤恨恐懼。《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既叛,不能無恚懼。”
詞語分解
- 恚的解釋 恚 ì 恨,怒:恚恨。恚怒。恚望。恚憤。怒恚。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懼的解釋 懼 (懼) ù 害怕:恐懼。懼怕。懼憚。懼怯。懼色。臨危不懼。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恚懼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恚”和“懼”兩個單字組成,常用于文言文或學術語境中,表示一種交織着憤怒與恐懼的複雜情緒狀态。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
字義解析:
- 恚 (huì):本義指憤怒、怨恨。《說文解字·心部》:“恚,恨也。從心,圭聲。”意指内心的憤恨不平之情。
- 懼 (jù):本義指害怕、恐懼。《說文解字·心部》:“懼,恐也。從心,瞿聲。”意指因面臨威脅或不利情況而産生的恐慌心理。
-
複合詞義:
“恚懼”并非簡單的“憤怒”加“恐懼”,而是指一種因憤怒(可能源于受辱、不公、威脅等)而同時産生或伴隨的恐懼感,或者因恐懼某事發生(如災禍、懲罰)而引發的憤懑、怨恨之情。它描述的是一種憤怒與恐懼相互交織、難以分割的複雜心理狀态。當事人既感到強烈的憤恨不平,又因憤恨的對象或情境本身而感到害怕或憂慮。
-
文獻例證與權威引用: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用以描繪人物在特定壓力或沖突下的矛盾心理。例如:
- 在《後漢書·窦融列傳》中記載窦融面對光武帝劉秀的猜忌和壓力時,“融小心,久不自安,數辭讓爵位……诏不聽。融惶恐,複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質性頑鈍。臣融朝夕教導以經藝,不得令觀天文,見谶記。誠欲令恭肅畏事,恂恂循道,不願其有才能,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故諸侯王國哉?’恚懼之情,溢于言表。” 此處的“恚懼”生動刻畫了窦融既對皇帝的猜忌感到委屈、不滿(恚),又深恐因此招緻禍患(懼)的複雜心态。
-
現代理解與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恚懼”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曆史人物心理或特定文學作品的語境中。理解其含義有助于精準把握古文中人物情緒的微妙之處。如需表達類似情緒,現代漢語更常用“又氣又怕”、“憤恨交加”、“惶恐不安”等短語。
“恚懼”意指因憤怒(怨恨)而同時産生的恐懼,或因恐懼而引發的憤懑,是一種憤怒與恐懼交織的複雜心理狀态。其權威釋義可參考古代字書如《說文解字》對單字的解釋,以及曆史文獻如《後漢書》中的具體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恚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發音與構成
- 拼音:huì jù
其中“恚”(huì)表示惱怒、怨恨,“懼”(jù)意為害怕、恐懼。
2.基本含義
- 憤恨與恐懼交織的情緒:指因憤怒或不滿而産生的恐懼心理,常見于描述因背叛、矛盾等複雜情境引發的複雜情感。例如《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記載:“既叛,不能無恚懼。”即安祿山叛亂後内心充滿憤恨與不安。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描述人物在面臨危機、背叛或矛盾時的心理狀态,如權謀鬥争、叛亂等情境。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憤懑、惶恐、憂懼。
- 反義詞:泰然、無畏、從容。
5.補充說明
- 部分資料(如)提到“恚懼”可引申為“極度恐懼”,但需結合語境判斷,主流解釋仍以“憤恨恐懼”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新唐書》《漢語大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版百會百縣便事炊桂存案蕩磨稻粟地域分工峰岚搞笑亘久功飾詭秀函寄鴻造環坐胡孑渾殽诘戎治兵積昏襟帶靖領晉劇苛刻铿锽口授連旂列翅領護鸾影麪包果拿腔做勢能工巧匠盤山盤桃撲克曝屍遷董切膚請骸骨輕屦棄天下七液卻生日加山容身分證筮龜首犯栓子叔先俟次銅雀瓦投畀頭年土兵滃溶鄉谒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