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狀的意思、附狀的詳細解釋
附狀的解釋
敬稱對方的來函。 唐 韓愈 《答魏博田仆射書》:“贊善十一郎行,已附狀,伏計尋上達。” 宋 歐陽修 《與尹師魯書》之三:“兩路地壤相接,幸時文字往還,然闕附狀。”
詞語分解
- 附的解釋 附 ù 另外加上,隨帶着:附體。附件。附帶(a.另外有所補充的;b.非主要的)。附庸。附會(a.把不相關連的事勉強拉到一起,如“牽強附附”;b.組織文章、布局謀篇、命意修辭等創作活動,如“精思附附,十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附狀”是一個多義性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法律領域用法(現代解釋)
指訴訟中附加的補充材料,常見于法律文書。例如在起訴書中附加輔助證據或補充說明。
使用場景:律師提交補充證據時,可稱“在訴狀後附狀三份”。
二、書信敬稱用法(古代用法)
敬稱對方的來信,多用于古代文人書信往來。例如:
- 唐代韓愈《答魏博田仆射書》中“已附狀”表示已回信;
- 宋代歐陽修書信提及“闕附狀”指未及時回信。
詞源辨析
兩種含義源于不同曆史背景:法律術語可能由“附加于狀書”引申而來;書信敬稱則體現古代文書禮儀。現代日常使用較少,需根據具體場景判斷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附狀》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表示在某個文件或合同上附上的文件或證明。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附和狀。以“阜”為部首,表示土丘,意味着一種額外的附加物。根據筆畫,它由10個筆畫組成。
《附狀》一詞源自中國古代,使用繁體字“附狀”。根據不同的漢字書寫規範,它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形式相似。古代漢字常常使用較多的筆畫,整體書寫更加複雜。
以下是一個使用《附狀》一詞的例句:在籤訂合同之前,請确保所有必要的附狀已經準備好。
與《附狀》有關的其他詞語包括:附件、附錄、附帶等。這些詞語在表達上都有共同之處,都表示隨附某物的含義。
反義詞方面,與《附狀》相對的詞語可能是“主要文件”或“合同本體”。這些詞語表示主要的文件或合同内容。
希望上述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