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己:克制、約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為重。約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為重。比喻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
南朝·宋·範晔《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辄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毛6*澤6*東《中國共6*産6*黨在民族戰争中的地位》:“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已奉公,埋頭苦幹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克已奉公漢語 快速查詢。
“克己奉公”的正确寫法應為“克己奉公”(用戶提問中的“已”為筆誤),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成語釋義 由“克己”和“奉公”兩部分組成:
二、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南朝範晔《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辄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三、近義詞對比 | 成語 | 側重點 | 示例場景 | |------------|---------------------------|-----------------------| | 奉公守法 | 遵守法規處理公務() | 公務員依法辦事 | | 公而忘私 | 完全舍棄個人利益() | 搶險救災舍小家顧大家 | | 廉政無私 | 強調廉潔屬性() | 官員拒收賄賂 |
四、經典典故 東漢名臣祭遵雖出身豪門,卻将朝廷賞賜全部分給士兵,自己家中無餘財,成為踐行這一品德的典範()。
五、現代意義 毛澤東在《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争中的地位》中,将“克己奉公”列為黨員幹部應具備的重要品質,強調其現實指導價值()。該成語至今仍被廣泛用于褒揚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精神。
克已奉公這個詞是指能夠克服自我的私利,以公共利益為重,勤勉、盡職、盡責地履行自己的公務。它是一種褒義詞,表示一個人有着高度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
克已奉公這個詞由“克”、“已”、“奉”、“公”四個字組成。其中,“克”是部首,它有4畫;“已”是部首,它有3畫;“奉”是部首,它有8畫;“公”是部首,它有4畫。
克已奉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儒家提倡個人修養并奉行公共道德,這種思想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念。繁體字中,“克”、“已”、“奉”、“公”四個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楊淩坡出土的楷書《蘭亭序》碑文中,可以看到“克”字的寫法和現在稍有差異;而“已”、“奉”、“公”字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克已奉公,為人民群衆解決問題。
2. 這位企業家克已奉公,為公司員工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組詞:克己、克己奉公、奉公
近義詞:恪守職責、勤勉盡責、盡心盡力、努力工作
反義詞:私心雜念、為私利而忙碌、利己主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