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讨的意思、聲讨的詳細解釋
聲讨的解釋
[denounce;condemn] 公開譴責,用語言文字讨伐
聲讨敵人罪行
詳細解釋
(1).譴責罪行,加以讨伐。《清史稿·安和親王嶽樂傳》:“以 三桂 悖逆反覆,将募兵聲讨, 三桂 死,乃止。”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八章第一節:“次年三月,北府兵将領 劉裕 、 劉毅 、 何無忌 等從 京口 、 廣陵 起兵,聲讨 桓玄 。”
(2).指公開譴責(敵人的罪行)。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三章二:“ 朱元璋 竟然站在他所反對的 元 朝政府立場聲讨敵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 朱元璋 這一方面實在舉不出 張士誠 什麼罪狀。”
詞語分解
- 聲的解釋 聲 (聲) ē 物體振動時所産生的能引起聽覺的波:聲音。聲帶。 消息,音訊:聲息。不通聲氣。 說出來讓人知道,揚言,宣稱:聲明。聲辯(公開辯白)。聲淚俱下。聲嘶力竭。 名譽:名聲。 音樂歌舞:聲伎(女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網絡擴展解釋
“聲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言語或文字公開譴責、讨伐某人或某事物的行為,常用于表達對不公、罪行或錯誤行徑的強烈不滿。例如:
- 曆史場景:如《明督撫年表》中記載的讨伐行動;
- 現代場景:消費者在“3.15”期間聲讨劣質商品。
二、詞語結構
- 字義拆分:“聲”指聲音(上下結構),“讨”指責問或讨伐(左右結構),合為動詞;
- 詞性:動詞,強調公開譴責的行動性。
三、使用場景
- 社會事件:如對侵略者、黑心商家的集體譴責;
- 曆史與文學:常見于檄文、抗議聲明中,如吳晗《朱元璋傳》中的用法。
四、與相似詞的區别
- “聲讨” vs “申讨”:後者并非标準詞彙,前者特指公開譴責,後者可能被誤用為“申請讨論”。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類網頁(如查字典、樂樂課堂)。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聲讨(shēng tǎo)一詞的意思是公開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強烈不滿和批評,通常是因為對方有不道德或不公正的行為。拆分部首是“口”和“廴”,筆畫為11畫。
“聲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它是通過将兩個字合并而成的。其中,“聲”表示聲音或嘈雜的聲響,“讨”表示懲罰或懲治。合在一起,表示通過聲音或言辭來懲治某人或某事。
在繁體字中,“聲讨”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沒有發生變化。不過,繁體字的口語拼音為“sēng”和“tóu”,而不是簡體字的“shēng”和“tǎo”。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聲讨的寫法為“聲討”。而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為“吟讨”,其中“吟”表示嘟囔或詠歎。
以下是聲讨一詞的例句:
1. 公衆紛紛發表聲明,聲讨這起丑惡事件。
2. 許多人集會示威,表示對政府的聲讨和不滿。
3. 這篇文章對某位名人的行為進行了聲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讨論。
一些與聲讨相關的詞語包括:
1. 批評: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不滿和指責。
2. 譴責: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極度不滿和譴責。
3. 抗議:表示公開反對某人或某事并要求改變的行動。
與聲讨相對的反義詞是表揚,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贊賞和肯定。
總之,聲讨一詞通過聲音和言辭來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強烈不滿和批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拆分部首為“口”和“廴”,拼音為“shēng tǎo”,筆畫為11畫。在繁體字中保持了相同的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一些與聲讨相關的詞語包括批評、譴責和抗議。而與聲讨相對的反義詞是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