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nounce;condemn] 公開譴責,用語言文字讨伐
聲讨敵人罪行
(1).譴責罪行,加以讨伐。《清史稿·安和親王嶽樂傳》:“以 三桂 悖逆反覆,将募兵聲讨, 三桂 死,乃止。”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八章第一節:“次年三月,北府兵将領 劉裕 、 劉毅 、 何無忌 等從 京口 、 廣陵 起兵,聲讨 桓玄 。”
(2).指公開譴責(敵人的罪行)。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三章二:“ 朱元璋 竟然站在他所反對的 元 朝政府立場聲讨敵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 朱元璋 這一方面實在舉不出 張士誠 什麼罪狀。”
聲讨是漢語中表示公開譴責、嚴厲批判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言論或文字對錯誤行為、罪行進行集體性譴責,常見于社會輿論或正式場合。
詞義解析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聲讨指“公開譴責(罪行或惡行)”,強調通過正式、集體的方式表達對不義行為的強烈反對。該詞由“聲”(言論)和“讨”(批判)構成,體現言辭與行動的結合。
詞源與結構
《漢語大詞典》指出,“聲讨”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原指“宣布罪狀并加以征伐”,後演變為以輿論為主的譴責形式,屬于動賓式合成詞,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與批判性。
用法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聲讨多用于社會公共事件,如“網民聲讨網絡暴力行為”(《人民日報》2023年報道)。其使用需符合對象具備明确過錯的前提,常見搭配包括“聲讨罪行”“發起聲讨”等。
近義與反義詞
近義詞如“譴責”“斥責”,均含批判義,但“聲讨”更具公開性與群體性;反義詞為“辯護”“支持”,表示對立立場(參考《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
“聲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指通過言語或文字公開譴責、讨伐某人或某事物的行為,常用于表達對不公、罪行或錯誤行徑的強烈不滿。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類網頁(如查字典、樂樂課堂)。
安處先生補瀉敞快長鬣朝觌吵窩子澄叙宸嚴打開天窗說亮話彈痤釣名笃學好古貳音幹當高馳根器鈎緻鼓築漢分杭綢號辭候謝話流回周虎跱嬌傲潔矩積念進軍號镌黜儁出鄰笛利權馬衣明白民選目卧齧岸千裡姻緣一線牽親告缺行柔合柔遠能迩三春晖適等市易司手表說不了說講疏迤燙熱桃偶天阙玩寇危辭聳聽蜲蛇飨國鮮緑洩口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