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贶的意思、賜贶的詳細解釋
賜贶的解釋
賞賜。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世廟朝詩對》:“上自號 天河釣叟 ,命羣臣賦詩……又一日出一對雲:‘ 洛水 靈龜獻瑞,天數五,地數五,五五還歸二十五,數數定 元始天尊 ,一誠有感。’或對曰:‘ 丹山 彩鳳呈祥,雌聲六,雄聲六,六六總成三百六,聲聲祝 嘉靖皇帝 ,萬壽無疆。’亦蒙賜貺。”《歧路燈》第二回:“諸長兄空來一望,已是銘感,何必賜貺!”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贶的解釋 贶 (貺) à 贈,賜:厚贶。嘉贶。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賜贶(cì kuàng)是古代漢語中表示“賜予恩惠”的複合詞,由“賜”和“贶”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指尊者對卑者的恩賜”,多用于臣子感念君主或上位者的賞賜。具體釋義如下:
-
詞義解析
- “賜”:指地位高者向下給予,常見于賞賜財物、爵位等,如《說文解字》注“賜,予也”。
- “贶”:古義為“贈予恩惠”,《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惠賜”,強調恩惠的主動施與。
二字組合後,詞義疊加,突顯恩賜行為的莊重性與雙向情感(施者慷慨,受者感恩)。
-
使用語境
- 常見于古代奏章、謝恩文書中,例如《宋史·禮志》載“臣等恭承賜贶,敢不拜稽以謝”。
- 現代多用于仿古文體或學術論述,如曆史研究中描述封建賞賜制度。
-
同義詞對比
- “賞賜”:側重物質給予,如金銀田宅。
- “恩典”:強調抽象恩惠,如赦免、晉升。
“賜贶”則兼具物質與榮譽的雙重屬性,常見于正式場合的書面表達。
-
現代語言留存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文學經典注釋(如《紅樓夢》脂批本)及宗教學文獻(如佛教受戒儀式記載)中仍具學術價值。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5)及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的文獻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賜贶”是由“賜”與“贶”組成的同義複合詞,二者均表示“給予、賞賜”之意,但帶有尊卑關系或禮儀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讀音與字形
- 讀音:贶(kuàng),與“況”同音;賜(cì),四聲。
- 字形:“贶”為形聲字,從“貝”(象征財物)、“兄”聲,體現與財物相關的賞賜行為;“賜”則從“貝”“易”聲,本義亦為財物饋贈。
二、本義解析
- 贶:本義為“賜予”,特指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賞賜,如《說文解字》釋為“賜也”,強調恩惠的授予(如“厚贶”“嘉贶”)。
- 賜:多指地位高者給予低者的恩賞,如帝王賞賜臣子,常見于“賞賜”“恩賜”等詞。
三、文獻出處與用法
- 古籍例證:
- 《說文解字》:“贶,賜也。”
- 鮑照《拟古》:“羞當白璧贶”,指以白璧作為贈禮。
- 組合用法:“賜贶”連用多見于古代文獻,表示尊貴的贈與,如“承蒙賜贶,感激不盡”,體現受贈者的謙恭态度。
四、文化内涵
- 禮儀性:二者均用于正式場合,強調贈予行為的莊重與禮節。
- 尊卑關系:隱含地位差異,常見于君臣、父子或賓主之間。
五、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賜贶”已較少使用,但“賜”仍保留在“賜教”“賜複”等敬語中;“贶”則多見于古文引用或特定成語(如“嘉贶隆厚”)。
“賜贶”是古漢語中表尊貴賞賜的複合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其禮儀性與等級色彩。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可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注》或漢魏六朝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理幫同罷俗財帛長才短馭長石産生闡幽抉微抄劄澄朗崇科牀公催迸擔子稻麻大榷答司馬谏議書鼎府對心二號人物分句忿喪槁蘇暍醒官鹽黑章厚膜集成電路奸由蹐局今向雞胸龜背坎子孔多寬洪大量誇誣類選冷面六院平隰氣略青梅竹馬起牌睿意三盆商行申勅申禍無良神羊事際仕女班頭肆掠死巷宋體肅森汰斥它時鄉園仙境獻納曉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