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贶的意思、賜贶的詳細解釋
賜贶的解釋
賞賜。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世廟朝詩對》:“上自號 天河釣叟 ,命羣臣賦詩……又一日出一對雲:‘ 洛水 靈龜獻瑞,天數五,地數五,五五還歸二十五,數數定 元始天尊 ,一誠有感。’或對曰:‘ 丹山 彩鳳呈祥,雌聲六,雄聲六,六六總成三百六,聲聲祝 嘉靖皇帝 ,萬壽無疆。’亦蒙賜貺。”《歧路燈》第二回:“諸長兄空來一望,已是銘感,何必賜貺!”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贶的解釋 贶 (貺) à 贈,賜:厚贶。嘉贶。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賜贶”是由“賜”與“贶”組成的同義複合詞,二者均表示“給予、賞賜”之意,但帶有尊卑關系或禮儀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讀音與字形
- 讀音:贶(kuàng),與“況”同音;賜(cì),四聲。
- 字形:“贶”為形聲字,從“貝”(象征財物)、“兄”聲,體現與財物相關的賞賜行為;“賜”則從“貝”“易”聲,本義亦為財物饋贈。
二、本義解析
- 贶:本義為“賜予”,特指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賞賜,如《說文解字》釋為“賜也”,強調恩惠的授予(如“厚贶”“嘉贶”)。
- 賜:多指地位高者給予低者的恩賞,如帝王賞賜臣子,常見于“賞賜”“恩賜”等詞。
三、文獻出處與用法
- 古籍例證:
- 《說文解字》:“贶,賜也。”
- 鮑照《拟古》:“羞當白璧贶”,指以白璧作為贈禮。
- 組合用法:“賜贶”連用多見于古代文獻,表示尊貴的贈與,如“承蒙賜贶,感激不盡”,體現受贈者的謙恭态度。
四、文化内涵
- 禮儀性:二者均用于正式場合,強調贈予行為的莊重與禮節。
- 尊卑關系:隱含地位差異,常見于君臣、父子或賓主之間。
五、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賜贶”已較少使用,但“賜”仍保留在“賜教”“賜複”等敬語中;“贶”則多見于古文引用或特定成語(如“嘉贶隆厚”)。
“賜贶”是古漢語中表尊貴賞賜的複合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其禮儀性與等級色彩。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可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注》或漢魏六朝詩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賜贶意為賜予財物或恩寵,是表示賜予、贈與的意思。這個詞常用于表達一種慷慨或慷慨的行為,表示給予他人好處或物質財富的意願。
拆分部首和筆畫:賜贶的拆分部首為貝字旁,也可以視為財旁。貝字旁是由貝字加上從字旁構成的,表示與財物負約和相關的字義。筆畫上來說,賜贶共有12劃。
來源:賜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或上級給予下級或臣民獎勵或恩寵時會用到這個詞。通過授予財物或權力,統治者可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時也可以赢得人民的忠誠和感激。
繁體:賜贶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賜貺。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賜贶的寫法沒有太大的改變,依然是由賜字和贶字組成。賜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贶字的古代寫法為貝字旁加上由工字旁和貝字旁組成的。
例句:1. 君主賜贶百姓,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2. 慈善機構經常賜贶需要幫助的人。
組詞:賜財、賜福、施贶、恩賜
近義詞:贈予、給予、獎賞、供給
反義詞:索取、剝奪、沒收、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