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垧之慚的意思、大垧之慚的詳細解釋
大垧之慚的解釋
大垧﹐地名。相傳湯即王位﹐遷九鼎于亳都﹐至大垧﹐終感以臣伐君﹐而有慚德。見晉皇甫谧《帝王世紀》。後稱因篡位改朝而有愧心為"大垧之慚"。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慚的解釋 慚 (慚) á 羞愧:慚愧。羞慚。慚色。慚懼。慚怍。慚赧。慚顔。自慚形穢。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大垧之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曆史典故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本義:指因篡位或通過非正當手段獲得權力而産生的愧疚心理。
- 結構解析:
- 大垧:地名,相傳為商湯遷九鼎至亳都途中所經之地(一說為“大坰”,字形差異可能為通假或訛傳)。
- 之慚:即“感到慚愧”,源自商湯以臣子身份推翻夏桀後,内心産生的道德不安。
二、典故出處
據晉代皇甫谧《帝王世紀》記載:商湯建立商朝後,遷九鼎至新都亳,行至大垧時,因“以臣伐君”違背傳統倫理,心生慚愧。後以此比喻因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力而内疚。
三、用法與場景
- 使用範圍:多用于描述因違背道義(如篡位、背叛)而産生的羞恥感,常見于曆史評述或文學作品中。
- 示例:南朝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以“遷鼎息大垧之慚”形容政權更疊後對前朝的愧意。
四、補充說明
- 字形争議:部分文獻寫作“大坰之慚”(“坰”指郊野),但含義一緻。
- 現代延伸:可用于比喻任何因手段不當而引發的心理負擔,不限于政治語境。
建議結合《帝王世紀》《南齊書》等古籍原文進一步理解其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垧之慚是什麼意思?
大垧之慚是指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感到非常羞愧、慚愧的心情。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自己的錯誤或過失時所産生的内心感受。
大垧之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大垧之慚的總共有14個筆畫,其中大字的部首是大字旁,垧字的部首是土字旁,之字的部首是一字旁,慚字的部首是心字旁。
大垧之慚的來源和繁體字:
《大戴禮記·大學》中有“遠小人之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意思是要遠離小人之過,不要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大垧之慚”的意思。在繁體字中,大垧之慚是「大儆之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大字和垧字在結構上都比較簡單,而“之”和“慚”的形狀也與現代有所差異。
大垧之慚的例句:
1. 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大垧之慚。
2. 在這個錯誤被揭露之後,他陷入了深深的大垧之慚之中。
大垧之慚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大慚不已、内疚萬分、心生愧疚
近義詞:大愧、大羞
反義詞:得意揚揚、毫不在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