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的意思、安禄山的详细解释
安禄山的解释
安禄山(703-757) : 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因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fe74收为养子。因战功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后设法取得玄宗、杨贵妃宠信,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拥兵十五万。公元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叛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称雄武皇帝,国号燕。遣军破潼关,入长安。后其子安庆绪谋夺帝位,将他杀死。
词语分解
- 安的解释 安 ā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
专业解析
安禄山(703年-757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边疆将领与叛乱首领。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历史词条解释,其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安"为汉姓,"禄山"为胡名音译,源于粟特语"Rokhshan",意为"光明"或"辉煌"。该名称体现了唐代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来源:《汉语大词典》历史人物卷)。
作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发动"安史之乱",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据《资治通鉴》记载,其叛乱直接导致长安失守,玄宗被迫入蜀避难(来源: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辞源》特别指出"禄山"一词在唐代文献中多指代胡人将领,后逐渐演变为特定历史人物的专称。其军事建制"曳落河"(胡语亲兵)等专属名词,已成为研究唐代军事制度的重要语料(来源:《辞源》唐代军事术语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安禄山是唐朝中期著名的叛将,也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其生平与历史影响如下:
一、背景与出身
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名轧荦山(或阿荦山),出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父亲为康国胡人,母亲是突厥巫婆。幼年丧父后随母改嫁突厥将领安延偃,遂改姓安,更名禄山。多元文化背景使他精通六蕃语言。
二、发迹过程
- 军事起步:开元二十年(732年),因骁勇机智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任捉生将(负责擒敌),后因战功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
- 权位攀升:通过贿赂、讨好唐玄宗与杨贵妃,获封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北方兵权。其肥胖身躯善跳胡旋舞,甚至被杨贵妃收为义子,进一步巩固地位。
- 野心膨胀:兼任三镇节度使后,拥兵15万,成为唐朝最强大的藩镇势力。
三、叛乱与结局
- 起兵叛乱:天宝十四载(755年)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长安,次年自称“雄武皇帝”,建国号“大燕”,年号圣武。
- 被弑身亡:至德二年(757年),因双目失明、性情暴虐,遭次子安庆绪与近臣合谋刺杀,终年约55岁。
四、历史影响
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政治动荡: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出逃,杨贵妃自缢,中央权威严重削弱。
- 经济衰退: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方经济崩溃,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 文化冲击:胡汉矛盾加剧,边疆防御体系瓦解,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人物争议
- 多面性格:既有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又因贪婪残暴、野心膨胀成为叛国者。
- 史书记载:正史多强调其叛乱罪行,但部分研究认为其崛起与唐朝边疆政策失衡密切相关。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史料与百科词条,部分细节存在不同说法。如需完整资料,可查阅《旧唐书》《新唐书》或专业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博大精深不当家豁拉不羞见傪酢漕船敞声産销车档处妾出人意出学刺啓翠鹢存亡绝续叨叨点逗吊奇独旅翻词房燕觚椠骨瘦如柴嘿泯黑田洪福齐天哄闹黄鱓狡逞讦激阄还开仗科调狂烧诳天腊鼓嫏嬛洞琳篆留计榴榴緑蜡毛发木红毬千庐浅直秋室区田射角审择失机衰翁耸擢鞺鞜廷推提偶缇骑颓天无出显论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