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稱母親。《敦煌變文集·漢将王陵變》:“儻若一朝拜金闕,莫忘孃孃乳哺恩!”《敦煌變文集·孔子項託相問書》:“ 項託 入山遊學去,叉手堂前啟孃孃:‘百尺樹下兒學問,不須受記有何方。’”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上:“ 仁宗 謂 劉氏 ‘大孃孃’,謂 楊氏 ‘小孃孃’。”
2.稱後妃。 宋 無名氏 《朝野遺記·光宗欲速得正位》:“後詢近侍大臣屢排當位何故?旁側有奏曰:‘意望孃孃為趣上爾。’”
3.方言。稱父親的姐妹。亦以尊稱長輩婦女。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八:“‘小孃子’是 良才 的從姑母,矮矮的身材,團團的面孔,看來隻有十一二歲的光景……‘喔!’我叫着,‘沒想出你這樣小的孃孃!’”
“孃孃”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在古漢語中,“孃孃”是“母親”的别稱,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方言中。例如《敦煌變文集·漢将王陵變》記載:“儻若一朝拜金闕,莫忘孃孃乳哺恩!”,這裡的“孃孃”即指母親,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
字形與讀音
與現代用法的區别
現代漢語中,“娘娘”多指皇後、貴妃或神話中的女神(如“王母娘娘”),而“孃孃”作為“母親”的用法已逐漸消失,僅保留在部分方言或特定曆史文本中。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稱謂的演變或方言用法,可結合更多文獻資料進行考證。
孃孃(niáng ni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女字旁,共有15個筆畫。在繁體字中是「娘娘」。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口語,用來稱呼母親或者長輩的女性。它是一種親切、溫暖的稱呼,表達對母親或長輩的敬愛之情。
在古時候,孃孃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記載,孃的象形字寫作「女」,表示女性;孃的形聲字寫作「奀」,在聲旁加上「女」表示女性的意思。此外,孃的古字形可能也和現代不同,但是具體寫法已經難以考究。
示例句子:
1. 孃孃,生日快樂!
2. 我最親愛的孃孃,我想你了。
組詞:
1. 孃仔:對母親的親昵稱呼,表示對母親的愛。
2. 孃娘:對母親的敬愛稱呼。
3. 孃親:對母親的親切稱呼。
近義詞:
1. 母親:
反義詞:
1. 父親:指與母親相對的家庭成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