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的醫生。 漢 王充 《論衡·恢國》:“是故微病恆醫皆巧,篤劇 扁鵲 乃良。”亦特指庸醫。 明 宋濂 《贈鄭院判序》:“法宜鍼而責我以砭,法宜實而責我以虛,乖迕拘執,卒之與恆醫無異,是豈醫之罪哉,勢使然也。”
“恒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恒醫”由“恒”(持久、一般)和“醫”(醫生)組成,原指普通的醫生或一般的醫生。部分文獻中特指醫術平庸的醫生(如《論衡》等古籍)。
普通醫生的代稱
在漢代王充《論衡·恢國》中提到:“微病恒醫皆巧,笃劇扁鵲乃良”,意為小病普通醫生能治,重症需名醫扁鵲。此處“恒醫”指一般水平的醫生。
隱含貶義
明代宋濂在《贈鄭院判序》中将“恒醫”與“法宜針而責我以砭”對比,暗指其拘泥常規、缺乏變通,接近于“庸醫”。
詞義演變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其引申為“堅持不懈解決問題的人”,但主流古籍及權威解釋(漢典等)未支持此義,可能為現代誤讀。
“恒醫”主要含義為普通醫生,部分文獻中帶貶義。建議在古籍閱讀時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避免混淆現代引申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衡》《漢語大詞典》等原始文獻。
恒醫(héng yī)指的是長期從事醫學工作,并且在醫學領域有着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的醫生。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恒(héng)和醫(yī)。其中,恒是表示“長久”、“永恒”的意思,醫則表示“醫學”。合在一起,恒醫則寓意着“長久地從事醫學工作”的意思。
按照字形構造的複雜程度,恒醫的筆畫分别為恒(9畫)和醫(7畫)。
恒醫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醫學著作中。在古代,醫學家認為醫生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成為真正的醫道人士,因此稱他們為“恒醫”。
繁體字的寫法為恆醫。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對于恒醫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古代常用的寫法是“恒醫”,其中“醫”是醫學的意思。這種寫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和醫學著作中。
1. 他是一位恒醫,憑借着多年的經驗和豐富的知識,幫助了許多患者。
2. 這家醫院擁有一支由恒醫組成的專家團隊,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組詞:恒心、恒定、恒定性。
近義詞:長期從事醫學工作的醫生,經驗豐富的醫師。
反義詞:初學醫學的學生,沒有經驗的實習醫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