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蠻”。
“綿蠻”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語境及文獻來源:
《詩經》中的本義
源自《詩經·小雅·綿蠻》,原指小鳥的形态或鳴叫聲。詩中“綿蠻黃鳥,止于丘阿”一句,毛傳注為“小鳥貌”,朱熹則解釋為“鳥聲”,後世多沿用這兩種說法()。例如,古詩文網将其譯為“咭咭呱呱”,模拟鳥鳴聲()。
引申義:柔弱無力
現代漢語中,“綿蠻”可形容柔軟、缺乏韌性或力量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脆弱性,如“綿軟無力”()。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古籍引用時可優先參考《詩經》及相關權威注解。
《綿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件事物柔軟細薄、柔韌而順滑,也可形容某個人性格溫和、脾氣柔順。
《綿蠻》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綿和蠻。
綿的部首是纟,它的筆畫數為6。
蠻的部首是虍,它的筆畫數為7。
《綿蠻》的來源可追溯到《詩經·王風·四月》:“綿綿瓜瓞,民之初生。”這裡的“綿綿”即指某物的細薄柔軟。
《綿蠻》的繁體寫作「綿蠻」。
在古代,「綿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寫作「綿蠻」、「綿旄」或「綿慢」等。
1. 裙子的面料很綿蠻,摸起來非常舒服。
2. 她的性格綿蠻,從不與别人争吵。
綿旗、綿軟、綿弱、蠻不講理、蠻橫無理。
柔軟、細膩、溫柔、溫和。
堅硬、粗糙、粗暴、蠻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