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喪禮。謂居喪時三度袒露上體以示哀。《禮記·喪服小記》:“三日而五哭三袒。” 鄭玄 注:“三袒者,始至袒,與明日又明日之朝而三也。”
“三袒”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一種儀式,指居喪期間三次袒露上體以示哀悼。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源自《禮記·喪服小記》,指在親人去世後的三天内,親屬需三次脫下上衣,露出左臂或上身,表達悲痛之情。鄭玄注解說明,這三次袒露分别發生在親人剛去世時、次日清晨及第三日清晨。
儀式流程
文化背景
“袒”在古禮中不僅是身體行為,更象征對逝者的赤誠哀思。此類儀式常見于周代至漢代的喪葬文化,與“五哭”(三日内的五次哭喪)共同構成完整的哀悼流程。
以上内容綜合了《禮記》的記載及古代注疏,反映了儒家對喪禮的規範性要求。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儀細節,可查閱《禮記》原文或相關禮學注解。
《三袒》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暴露的身體,指人脫去衣服後露出的裸體狀态。
《三袒》由“衣”和“㐅”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6畫。
《三袒》是從古代漢字衍化而來的一個詞語,現在普遍使用的是簡化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三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三袒」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有時候「袒」的上方會加上一個「網」字形,表示裸體袒露在門窗外的樣子。
1. 他在烈日下三袒着上半身,為了曬黑皮膚。
2. 朝露灑落在她三袒的身體上,映照出迷人的光芒。
3. 被困在野外的探險者隻好将身上的衣物脫光,三袒在河中沖洗。
赤身裸體、毫無掩飾、裸露、不加掩飾
裸露、赤裸、赤身、袒裸、赤裸相對
衣冠楚楚、衣着整齊、穿着得體、身着盔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