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iyuan] 中國山西省省會。位于省中部,汾河縱貫,面積3044平方公裡,人口 177萬。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最大的工業城市,以冶金、煤炭、化工為主
地勢較高的寬闊平地。後用為地名。《書·禹貢》:“既修 太原 ,至於 嶽 陽。” 孔 傳:“高平曰太原,今以為郡名。” 孔穎達 疏:“太原,原之大者…… 孔 以 太原 地高,故言高平,其地高而廣也。”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布濩閎澤,延曼太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太原漢語 快速查詢。
太原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積澱的地理專名,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太"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大之極也",表至高、廣大之意;"原"甲骨文象形為山崖湧泉,本義指水源充沛的平坦之地。二字組合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指周王朝北疆的高平之地。
二、地理沿革 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始見于《尚書·禹貢》"既修太原,至于嶽陽",漢代設太原郡,隋唐定型為府級建制。現代特指山西省會,國務院批複确定的中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務院國函〔2023〕8號)。
三、人文内涵 在文化地理學範疇,太原承載着"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戰略地位(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是華夏文明"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樞紐城市(《晉書·地理志》)。其地名已衍生出"錦繡太原城"的文化意象,見于李白"天王三京,北都其一"的文學贊頌。
太原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現代城市
太原是中國山西省省會,位于省中部汾河流域,總面積約6,988平方公裡,常住人口543萬()。古稱“晉陽”“龍城”,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超2,500年,曾是多個朝代的政治軍事重鎮。
地理與經濟地位
太原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業以冶金、煤炭、化工為主導,城鎮化率達89.34%()。同時,它也是國家園林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擁有晉祠、雙塔寺等著名景點()。
字面來源
“太原”一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意為“地勢高而平坦的廣闊原野”。孔穎達注疏稱“高平曰太原”,指代高而廣袤的平地()。
古代行政區劃
曆史上“太原”曾為郡名,管轄今山西中部地區。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中“延曼太原”即用此意()。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數據,可參考山西省官方資料或地方志。
鄙吝複萌朝開暮落花乘潮塵意除舍村醪待援單幹戶德鄰電視塔丁東都踴笃正兒啼帖諷解高旨箍攏棍棒鼓鞉活用瘕疾鍵閉降授徼天急淚京都靓妝金三品揆課勞動資料偻指嫩日甯意醲秀偏駮千人聚輕詭青龍铨度瘸狼渴疾仁隱潤筆錢啬啬傷寒論社會關系猞猁狲繩準神職,聖職首攝四帶塌方胎孕讨教田正退步頹響違暴危身武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