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頹敗的風氣。《文選·桓溫<薦谯元彥表>》:“足以鎮靜頽風,軌訓嚣俗。” 呂延濟 注:“頽,壞。” 唐 王勃 《拜南郊頌》序:“遂能發軒庭之景曜,躡 隋 運之頽風。”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七章:“今當力矯舊弊,大挽頽風。”
“頽風”是“頹風”的異體寫法,其中“頽”為“頹”的異體字。該詞由“頹”(本義為崩塌、衰敗)和“風”(指風氣、習俗)組成,通常指衰敗的社會風氣或習俗,多用于文學或批評語境中。
字面含義
“頹”表示萎靡、衰頹,“風”指社會風尚,組合後形容一種消極、堕落或失去活力的社會氛圍。例如:“糾正頹風”指整頓不良風氣。
語境應用
近義詞
“陋習”“流弊”“衰俗”等,均指需要革除的不良風氣。
若該詞出現在具體文本(如古文、詩歌)中,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可能涉及比喻或引申義。
頽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境遇敗壞,堕落頹廢的狀态。
頽風的拆分部首是風,筆畫總共有14畫。
頽風源自于古代漢字的演變,是簡化字。繁體字為頹風。
古時候漢字寫作頹頫/頺頮,是由風的改寫字和頹的聲旁組成的。
他深陷頽風,疏于學業和職責。
那個社會群體由于各種原因慢慢陷入頽風之中。
絕頽:表示完全擺脫頹廢狀态。
頽戾:表示被頽風狀态影響的人行為偏頗、執迷不悟。
頹敗、頹廢、堕落、敗壞
振興、興盛、繁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