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好勝、驕傲、忌刻、貪婪四種惡德。《論語·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克,好勝人也;伐,自伐其功也;怨,忌小怨也;欲,貪欲也。”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二:“飲酒溫克,則克為良;克伐怨欲,則克為狠。”
(2).指關于四種惡德的理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于謙獄論》:“ 萬曆 甲辰九日, 東林 會講克伐怨欲。”
"克伐怨欲"是源自儒家經典的概念,指四種應當克制的負面品性。該詞語最早見于《論語·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東漢經學家馬融注釋為:"克,好勝人;伐,自伐其功;怨,忌小怨;欲,貪無厭也。"對此詞條的釋義與馬融注一脈相承。
具體解析:
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特别強調:"四者皆心之私,不除則無以入道。"這一闡釋奠定了該詞在儒家修身理論中的重要地位。現代《辭源》将其定義為"好勝、自誇、怨恨、貪欲四種惡德",保持着與古代經典釋義的承續性。
在當代語言運用中,該成語多用于警示世人修身養性,如錢穆在《論語新解》中指出:"能去此四者,于求仁之道始有階可升。"這種從道德修養角度的诠釋,延續了儒家"克己複禮"的思想傳統。
“克伐怨欲”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論語·憲問》,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成語指四種不良品德或相關理論:
除指代四種惡德外,該詞也引申為相關道德理論,成為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概念()。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代注解,可參考《論語·憲問》及馬融《論語集解》等文獻。
阿輔敗井頹垣弊陋璧羽博辯不切實際骖鸾馭鶴層巒朝集使朝眷誠志純一不雜俶擾得旨疊嶺反眼不識膚立詭祠後半晌懷望澴波或然潔廉赍用繼躅激濁揚清開夥客源魁主料理鋪露跣馬具毛頭星媚行綿攣名匠平粹貧士七調切片棄割起繭棄職軟笑贍富膻行受納暑魃書丹特遣阗溢蜩範銅硯殟殁伍伯物理學香夢小派斜交釁雠